新浪新闻

关节策略:启动民间公益引擎

关节策略:启动民间公益引擎
2013年01月09日 10:29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基金会的资助之道”中案例分享&点评现场发言实录。

  主持人:我们刚才已经经过了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十八大。进入下一块看看我们本土的基金会,广东的基金会是怎么开展他们资助之道的,我们请千禾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发言。

  胡小军:大家下午好,千禾基金会和盖茨基金会比起来,我们的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和福特基金会30 年代就成立,我们的出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和壹基金非常庞大、非常体系和系统化的这种资助体系和模式比起来,千禾做的这些事情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千禾有没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我们觉得还是有的。今天,我想整个分论坛的主题是基金会的资助之道,那么“道”可能小钢在前面做主题演讲的时候,她已经提出来了,提到了一个“关节理论”。千禾的资助之道,就是基于本身的关节理论,或者我们叫关节策略。千禾基金会从2009 年9 月1 日出生开始,它就是一个坚定的资助型基金会,这个目标从未偏离。面对它既没有壹基金的品牌,也没有福特悠久的历史,更没有盖茨的资金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基金会呢?我们越来越清晰,我们要做一个小强。就是我们很小,但是我们很强。

  在我们整个千禾基金会的发展,或者资助策略过程中,如果单纯靠千禾基金会的话,这个基金会的存在,或者我们所要开展的工作会举步维艰。但是,我们千禾基金会可能具备别的单个的基金会,不管多大或者是多么强大,所不具备的一些东西。跟国内的相比的话,那么就是我们有一个策略联盟。就是说千禾基金会,特别是从2012 年开始,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不仅是千禾基金会在做,而是整个背后的策略联盟,今天我也想分享,千禾基金会最早是产生于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个基金,当时叫千里马基金或叫和谐基金,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成为千禾基金会,在广东省民政厅注册。那么在过去的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研究发展中心还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叫做研究平台,在去年的时候发展成为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也是我们今天的主办机构。

  千禾2012 年开始的重点资助策略中,我们在每一项资助的时候,都注重整合力量,研究的力量(特别是关注行动研究的力量),和能力建设、支持型组织的力量,所以说这是千禾,如果说要有特色的话,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想还有两个关健词,第一个关健词就是珠三角,我们开始特别关注珠三角,因为过去的话千禾基金会在外界,比如在北京、四川,甚至甘肃都有一点资助项目,就是几万块钱这样的资助。但是从2012 年开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我们虽然是立足广东,在广东注册成立的一个基金会,但是我们对于广东的本土缺乏了解,甚至说缺乏我们应有的关注。包括说我们了解佛山吗?我们了解佛山的公益发展或者是公益慈善历史吗?我们了解中山吗?我们了解东莞吗?我们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从2012 年开始,千禾基金会经过理事会的讨论,我们聚焦于珠三角战略,特别是我们的社区公益项目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区域,我们称之为南中国,就是说我们支持大量的支持型组织,也就是能够给那些一线的,特别草根的社区的公益组织提供支持的支持型组织,我们是面向南中国地区的。我想千禾可能还有一些别的特色,但这几点可能是我们的一些关健词。

  千禾基金会的愿景和使命不多介绍,但我们的使命很清晰,我们就是支持成长中的机构和个人。昨天也在和千禾的一些合作伙伴交流,千禾最值得骄傲的东西是什么?真的不是说我们筹到了多少钱?或者我们和多么牛的机构去合作?而是说我们看着得到的千禾基金会第一笔资助的组织,现在逐渐发展壮大,并且成为某一个领域的核心,或者说发挥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所资助过的伙伴,虽然他们现在可能不再需要千禾的资助,但是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如麦田计划、拜客广州、家工作营等等组织,都是千禾最开始资助的组织,所以我想这是千禾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给大家一个宏观的视野,今年千禾基金会刚成立三年,那么我们累计资助的项目,是105 个,项目资助的总额是大概2400 多万,这2400 多万里面包括限定性的资金和非限定性的资金,限定性的资金比如说我们一个很大的合作伙伴捐助广州地铁公司,以及中华仁人家园协会,这些是委托我们来管理这个项目,最主要是这些资金管理的服务,包括一些监测评估。

  那么千禾基金会在自主项目,或者说我们非限定性的捐款方面的规模,虽然逐年呈增大趋势,但是我们依然感觉到它依然需要扩大,我们筹集的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实现我们千禾所宣传的战略,而不是说它指定用于某一个方面。

  千禾基金会作为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它每年支出8%。但是千禾基金会2010 年、2011 年年度的支出在当年总收入的比例都在90%左右,所以千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思考,当然在前面也做过一个三年战略规划,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就是说未来成为一个公募型的基金会。那么现在我们也在探索这种向社会公众筹款,为了突破,我们和一些公募基金会合作,设立一些专项基金,然后可以向公众募款。

  另外成立三年来,千禾的合作伙伴大概是100 余家,而这100 余家里面80%以上都是非常草根的公益组织。我们的工作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社区公益创新,千禾资助里面占到80%左右的资金额都投向了社区公益创新,我们谈到了关节策略,是什么?我们认为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基点或者是着力点,那么社区如何启动,如何成为社会建设的基础?我们认为社区的自主、自立,以及社区自身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千禾基金会并没有直接在社区里面去做项目,而是支持外部进入到社区里面开展社区发展项目,或者社区自己产生的自组织,支持他们在社区里面来开展工作,在服务这些弱势人群的时候,能够构建整个社区的社会资本。

  第二个方面,重要的领域是民间公益的发展,民间公益的发展又分为两块,第一块的工作就是我们特别支持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特别是草根公益组织的成长。那么草根公益组织的成长,千禾并没有拿出很多的精力去组织,而我们是支持在地的知识型的组织来开展,为当地的草根组织提供能力建设的培训,提供各种服务,提供对他们的支持。比如,截至目前,千禾已在南中国地区支持了8 家支持型的组织,比如说非常知名的ICS,然后广西的安典公益支持中心,重庆的渝州义工,还有贵州的支持型组织,甚至安徽的益和,这些都是千禾资助的伙伴,通过支持这些支持型组织的发展,让他们扎根在当地,为他们当地的公益组织提供持续、长期的能力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因为我们认为启动民间公益组织在于当地的支持型组织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对比到,广州公益组织的发展,上海公益组织的发展,北京公益组织的发展,甚至成都在5·12 地震之后公益组织的发展,它不仅仅是有基金会在那里,而发展得相对比较好的,除了政策、基金会的支持等方面之外,支持型组织的作用非常关键,甚至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第三块也做一些公益研究与倡导,最主要是和大学合作,在大学设立专项的学术基金。最后就是捐赠人委托项目。

  最后一点,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千禾在突破我们传统的筹资模式,或者说我们的思路方面做的一些努力。从2012 年开始,我们重点推动了这种合作开展项目。首先最为重要的,或者说今年占到我们千禾资助额25%左右的,就是我们和佛山传媒集团合作,在佛山当地开展的首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这样一个模式的意味,别人说千禾叫社区基金会,你们真的是一个社区基金会吗?那么我们只是叫社区这个名字,社区基金会本身的含义是一种本土资源的动员,交由本土的公益组织去实施,然后由本地的人参与回应和解决本土的社会问题。

  当把佛山看成一个大的社区的时候,那么它的所有的资金来源,通过佛山传媒集团的链接,有17 家佛山当地的企业,美的集团、志高空调、新明珠陶瓷等非常知名的企业就在佛山。他们拿出资金,不是一张大支票,100 万、200 万,而是5 万、10 万、15 万,当这17 家组织的资金额将近筹集到180 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来推动当地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我们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支持当地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公益项目,开展当地的公益服务回应本地的社会问题,所以这是未来千禾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和发展的模式。另外我们也非常注重和其它基金会的合作。在今年2 月的时候,千禾基金会和北京的SEE 基金会,以及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合作设立了一个南中国环境领导专项基金,每家基金会来配比,使它成为一个专门支持南中国地区中坚环保组织的一个专项基金。这个基金我们马上就要资助出第一批,它的资助额度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别人说千禾基金会最大的特点是两个,说我们是专门支持行政经费的基金会,说千禾特好,别的基金会都不愿意去支持行政经费,千禾支持。其实我们资助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说我支持你行政经费、人员工资、办公室、房租,这些草根组织特缺,我们支持。其实我们也在学习,是一种一般性资助的理念,当然也有翻译成非限定性。就是说我们在充分的信任和长期的相互互动的基础上,我们的资助是被资助的组织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空间来使用,而不是说事无巨细。它根据事,因为社会问题,或者说社会问题所在的社会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系统中来回应社会问题,它必然要带有很大的变化性。那么怎么回应这种变化性?就是我们民间的一线的组织有比较大的灵活性,能够随时回应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者需求,所以这也是我们背后的一个资助理念。

  我们关注的社区包括城市的低收入社区,城市的边缘社区,灾后的贫困社区和外来工的社区,这些都是和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包括外来工的社区,流动人口的社区,都是广东最为典型的一些社区。这个是我们的一张图,刚才我已经解释了,支持在社区里面,扎根社区开展服务的社区公益组织。第二,支持区域性的支持型的组织,我们在2012 年的时候,把青年人的支持,青年公益人才的培养合并到民间公益组成发展当中。这个青年人,我们并不是说推动他们到哪里去访学,而是说我们支持一些平台型的青年公益组织的建设,比如说拜客广州,我们并没有说它是做环保的还是做什么的,而我们是把它看作是一个能够大量凝聚,或者说聚集大量青年人来共同参与公益和实践的平台。同样的,家工作营也是一个道理。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很多的民间公益,对于民间感兴趣的,或者是愿意参与的青年人能够借助这样的平台认识公益、了解公益,最后推动他们能走入到公益的领域。这是一张图,是资助的策略。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千禾显得非常小气,这是我们1-7 月份批准的项目一览表,有8 万块钱,也有1 万块钱的,还有5000 块钱的。我想这正是千禾的特色,他们需要,甚至说有一个机构要千禾申请100 多块钱,然后我们也很认真的回应,我们的项目人员去了两趟。最后我们还是决定,程序太复杂,由我们员工个人资助他开展这个项目,所以千禾基金会是这样的一个特色:小强。这是我们的一些典型案例,不一一展示了。

  我的时间到了,讨论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小军真的是有一点小强的感觉,实际上很小,但看起来很强。但是他到底强不强,并不能由他说了算,我们也请我们的战略伙伴,《佛山日报》总编辑宋卫东先生来做一个点评,大家欢迎。

  点评人:宋卫东(《佛山日报》总编辑)

  宋卫东:首先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参加我们这样的一个公益慈善类的论坛,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我觉得我自己学到很多东西,听了也很受启发,包括前面讲到生态系统的领域,包括刚才壹基金会讲到网络构图。其实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样一个点评,或者说我更多的是做刚才胡秘书长的一个补充,就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样一个合作是怎么样去发挥的。

  其实我们跟千禾是在今年上半年才认识的,以前没有交往过。但是我们在今年春节前策划“温爱佛山”大型活动的高潮,也是为了举办一个佛山的公益慈善的盛典,这么一个活动的时候,逐步的感觉到,我们需要向你们这样专业的公益慈善机构寻求合作。为什么?因为我们前期整个活动策划时候考虑到,首先我们团队觉得有这种社会道义的责任,需要推动我们佛山本土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关注,我们也了解到佛山有很多这些小的团队,这种基于社区的一个公益慈善行动的团队,他们很有这种爱心,也愿意去做。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前面老师介绍到的,他们缺乏资源,尤其是缺乏资金的资源。另外一方面,我们这几年也接触了很多佛山的大中小的企业,很多的企业其实是有这种愿望去资助公益慈善的事情。

  正如刚才讲到的,我们资金比较多的是在政府背景这样一些基金会、慈善会所吸纳过去,其实他们心里面是有怨言的,或者说是有很多怀疑的,我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每年捐那么的钱,弄到哪里也不知道,所以我们了解到企业有这么一种需求和想法。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媒体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更早的想法是媒体搭建一个平台,把这些有力量想要做事情人、团队,和有爱心想要拿钱出来资助公益慈善事业的企业,让他们配对。我曾打过比方,这个《非诚勿扰》是男女示爱、男女配对,我们想搭建一个平台,让这种围绕着爱心,愿意出钱的人、企业和想要去做事的这些小团队、公益慈善团队,让他们能够配对的对接起来,这是原来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到底企业所资助的这些项目,这些小团队要做的项目,它符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是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这个公益慈善项目,它的效果怎么样呢?这方面的话我们想到要通过一个比赛,让市民来投票。但是当我们这些构思都有了以后,发现卡了一个壳,或者说缺少一个环节,就是我们媒体不足以去做一个这样的工作,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先是走访了中大的公益慈善研究中心,跟他们交流之后,进一步发现我们媒体有整合资源的能力,网络的优势和关系。但是要推动这个事情最后的完整,必须要依靠一个专业的基金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有比较好的研究,比较好的监督能力、评估能力这样的一个机构。一路合作下来,我想如果没有我们和千禾基金会的合作,这个事半路有可能会砸锅。因为我们其实想要解决问题,可能到了我们身上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本来,我们是要解决一下原来红会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像你们这样专业的基金会合作的话,可能因为我们的无知和外行,在实际操作中导致新的问题的爆发。

  最后一分钟谈我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包括现代的公益慈善组织,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起步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和这些机构,其实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为在起步阶段,我理解就是说,其实社会本身对于我们这些民间的公益慈善组织了解并不多,那么你们去发动、动员社会的力量和吸纳这些资源的时候,其实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而我们媒体则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平台。我自己的理解我们作为媒体在这里面不单是简单的宣传和传播,我们也愿意直接参与到里面来,扮演好我们自己的角色,也祝愿我们中国的公益慈善力量能够不断的壮大。谢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