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刘小钢:非公募基金会资助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刘小钢:非公募基金会资助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2013年01月09日 10:02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基金会的资助之道”中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刘小钢女士 现场发言实录。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刘小钢女士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刘小钢女士

  主持人:首先,我们有一个主题演讲,就是给大家一个抛砖引玉的启示。有请刘小钢女士来给我们介绍,她发言的题目是《资助的力量—非公募基金会资助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大家欢迎。

  刘小钢:今天我们这个论坛主要是分享资助之道。大会就希望我先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谈一谈我们对资助的一些看法。我今天的题目是《资助的力量》,从这个题目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认为资助是有力量的。

  同时这个题目也可以引申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我们现在感觉到资助的力量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我今天主要是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资助的力量。很多的朋友都知道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这是一家由100 名企业家联合起来办的环保社团,这个社团是2004 年6 月5 日成立的。但是在这个社团成立了4 年之后,我们成立了SEE 基金会,SEE 基金会是这100 个捐款人,大家联合一起来出资成立的,我们叫SEE 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那就引发出来一个思考,这100 名企业家2004 年成立了这样一个生态环保协会,其实就已经是一个做环保的平台了。我们的企业家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去做慈善,为什么他们在4 年之后又要成立SEE 基金会?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我们的企业家发现,我们100 个企业家,加上我们自己SEE 内部的一个工作团队,在阿拉善做了4 年,事实上工作是做了很多,但是我们的资源没有办法释放出去,我们的影响力也没有办法释放出去。所以就发现如果说一个机构拿着这么多钱,然后自己用这个钱在某一个地方去做某一件事情,这样一种模式,事实上是很难走得远,也很难发展得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的,或者可以做得更好的是要把SEE 的资源汇集给更多的民间环保组织,然后我们跟民间的环保组织作为合作伙伴,一起达成SEE 的使命、愿景,或者说我们共同的使命、愿景。这样的话,我们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做的更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自己做,变成了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我们去资助全国的环保组织一起来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从这个过程我们就可 以看到企业家们发现了资助是有力量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这个力量是释放不出来的,我们一定要用这样的一个资金的力量,去支持全国的更多的环保人士,更多的环保社团,大家一起去推动,这样资助的力量就能够发挥起来。

  我们看一下,整个非公募基金会资助的发展。大家可以看到,红色的这个线条是公募基金会,绿色的这一条线是非公募基金会。从1981 年开始一直到2003 年,这20 年其实非公募基金会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发展的,公募基金会是有一些起伏,但是一直是比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得快。但是从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后,就为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制度条件,所以你可以看到在2004 年的这个点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很快,大概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公募基金会,然后一直往上走,一直走到了2009 年,发展到了非公募基金会的最顶点。这一两年有一点点回落,但是总的来讲,这个发展的趋势是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会。

  为什么?事实上我相信所有的这些捐款人他们都看到了资助的力量。所以很多很多的企业家也好,个人也好,他们在2004 年之后就都纷纷用基金会的形式参与到中国公益慈善工作当中去。为什么我们说非公募基金会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能够发展的很快?因为,它本身是有很多的优势在里头。

  首先,非公募基金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我们说的主观的能动性,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我们做民间公益组织的这些伙伴们都知道,公益事实上跟人的内心驱动关系非常大,这不是一个被安排的工作,是你自己真的愿意去做。非公募基金会事实上是遵照我们每个人的意愿,每个捐款人的意愿,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可以用这笔钱去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这个制度建立了之后,力量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在释放力量的过程中间,的的确确也在这个平台上面做了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讲说解决社会问题,政府是主力。但是,民间的这股力量也是通过非公募基金会,这样的一个平台释放出来了。所以跟政府一起去做了很多关于社会的福利,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

  还有就是非公募基金会它有更强的民间的本土资源的动员能力,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因为我们每个捐款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当我们能够自己去成立基金会,自己跟一批朋友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是从根本上去调动我们所有的民间,有资源的这样的一些个人和群体,大家可以联合起来,所以非公募基金会其实是为这样的一股力量的释放搭建了一个平台。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我们说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一个很大的区别,是非公募基金会的自主性可以比较强。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批捐款人,你说SEE 它要有限的有200 多个捐款人,我们的其他的一些非公募的机构,大概也就一两个或者是很少的一部分捐款人,那我们的这一批捐款人,我们自己将我们的这个愿景和使命达成共识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而公募基金会可能在这方面比我们,或者我们讲说,有很多的政府背景的基金会,他们在这方面自主性就会比非公募基金会可能要差很多,这个我相信是大家都能够看到的。

  这个是我们这次基金会研究报告里面出的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样本是200 多家,200 多家的调查结果是,现在基金会里面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我们说非公募基金会,有运作型的,也就是说拿了钱说我自己去做;另外有资助型的,也就是说我拿了钱之后,我资助一些其他的民间组织去工作的。但是你从这个表上看来,156 比88,好像这个比例也不是差的太多,好像资助型的基金会还不少,但是我们再认真的分析一下,它这个88 里面的资助型里面,其实大多数都是资助给了民间公益组织以外的其他的一些机构,资助给了政府机构、学校的机构、研究机构,或者是其他的基金会等等。这个没有对错,只是在讲一个分析的结果。而民间公益组织他们在第一线,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事实上他们是最需要资源的,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只有13.5%的资源是倾斜到了民间公益组织的这个工作当中去,那就是大多数80%多的资源都没有进入一线的服务型组织或者是公益组织,去支持他们的工作。而我们再看这88 家资助的基金会里面,真真正正资助的也就只有19 家,如果从这样的一个数字,19 家对200 多家的样本来看的话,那事实上,现在真真正正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也就只有8.9%,还不到9%。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比例是很小的,那我们现在自己的观点是,我们认为资助的力量如果要释放的话,它事实上是应该支持到我们在一线工作和服务的这些民间公益组织,应该是向下倾斜。只有向下倾斜,把所有的这些公益力量重新整合起来,我觉得民间的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从这个研究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图。刚才我们讲到基金会的倾斜度不够,就是等于倾斜到民间公益组织的资源太少,我们看到事实上现在基金会是存在我们现在看的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整个的资源结构是失衡的。也就是说,所谓基金会的资源很重要是钱,那我们现在钱的来源,事实上很多的,或者非常非常多的是依赖于企业。而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或者是整个民间社会比较发达的国家,很多的钱是来自于个人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的资源结构不是特别合理。另外公益资源的严重垄断,我们讲公益资源的严重垄断,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捐助报告,2010 年58%的社会捐赠流向了政府部门,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慈善会,或者是红会系统。其实这个无所谓,很重要的你流向了政府背景的这些慈善会或者是红会系统,它也是一个基金会,理论上它也是应该将这些资源倾斜给在一线服务型的组织。但是现在问题是这样一类组织的转型非常难,只有1.3%的捐款是流向了慈善会以外的这些社团,也就是我们讲的一线的民间服务型组织。从这个调查来讲,也是看到我们整个的资源倾斜的方向,或者整个的流向是有问题的。所以就变成了有可能在我们的基金会的这个机构里面,它可能是有一定的资源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民间的一线服务型组织他们非常非常缺乏资源。但事实上这两个资源怎么对接,怎么样将这个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再进一步看,这个是刚才我们从基金会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是从民间公益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2011 年,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有469 个样本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平均的资助规模好象不少,但是,大家看一下,这一块大蛋糕里面,来自于大陆本土基金会的只有11%,也就是说这个本土基金会,对于我们整个民间公益组织的支持,事实上从这个调查的这个数据来看是很不够的,而且你可以看到30.5%的民间组织,他们的资助规模只有小于5 万元。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真真正正在一线工作的民间组织事实上是非常缺乏资源的,大陆本土的基金会真正去支持我们的这些民间组织的资源,拿出来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这就说明我们基金会资助的力量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

  第二个问题我们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讲基金会的资助理念和模式的变化和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刚才那个图我们换了一个方法来表示,这就是我们看到整个基金会的这个发展的情况,紫色的是总数,红色的是非公募基金会,你可以看到它,原来是很小很矮个子,然后越长越高,到最后是超过了公募的基金会。只不过现在是2500 家的基金会的总数,现在非公募已经是1279 家,从这个数量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基金会事实上它的量是一直在涨的,你看紫色的这个是一直在往上发展的,所以从数量上来讲是比以前多了很多。然后我们看一下这个文字的分析,我们说这个基金会的模式的变化和演进,可以从时间上去看一下。

  2004 年-2007 年,非公募基金会的数字一直在稳定地增长,但是更多的非公募基金会还是倾向于传统的运作方式。就是说我们这个基金会,我们有一些捐款人捐了一些钱,然后再筹了一些钱,我们自己去做一些慈善的工作,一开始还是以这个为主的,然后是没有很大的社会效应。

  2008 年5·12 大地震之后,就有很多的基金会开始考虑。因为灾害太大了,光靠这些基金会自己去做事实上是做不了的,所以很多的基金会,包括南都,就开始去支持我们在一线的民间组织去救灾。这个其实红十字会当时,红十字里面的壹基金,其实也是花了很多的资源去支持当时在四川救灾的这些组织,这样的话就对整个的公益发展有很大的促进。

  2009 年,其实就是我们第一届的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召开了,慢慢触动了整个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然后在2010 年和2011 年,大家就在思考,我们每一个基金会在整个的行业里面,我们要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从公益价值链来考虑,基金会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很多的基金会都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今年,现在也是开始考虑怎么样重心向下。我们看说,基金会的资助理念也是有很大的转变的。这里是我们罗列了一些基金会的一些模式,但是这个模式不是说非此即彼,它本身是有一些联合性的,但是我们把这几个模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首先,有一种模式类似于服务购买,也就是说最后是基金会去资助这些一线的民间组织去做我们基金会想做的事情,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服务购买,但是也不是这么明显的一个区别。第二种我们说是项目资助,项目资助的特点是基金会去资助受助的机构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个其实也是像上海的联合劝募,也是为我们各个一线的民间组织去筹款等等,做了很多,用这个钱去支持民间组织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是我们讲的伙伴的合作策略,我看到伙伴的合作策略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怎么样去陪伴我们的新生伙伴成长,这个事实上还是像千禾基金会,还有很多的组织也是这样做的。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是怎么样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去面对一些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像我们SEE 其实就是联合了国内最优秀的民间组织,大家来共同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去面对一些很大的环境挑战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种孵化培育,比较典型的就是郑卫宁慈善基金会,他们成功孵化了很多残疾人的一些组织,让这些残疾人组织、残疾人有发展的空间等等。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基金会从一开始筹到钱,到自己去做,到慢慢的用一些不同的模式去资助其他的这些组织去做,一步一步就形成了一个公益的价值链,那这个公益价值链在我看来,我就觉得我们基金会就是一个肩关节、胳膊肘。

  我们如果是一线的服务型组织,它可以做得很多,也可以做得很深,但是因为它是在一线工作,所以我觉得它的辐射面有限。但是如果说我们能够一直往上走的话,它可能会离一线远一些,但是整个的辐射面和能够影响到的组织会越来越多,或者是受助人群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认为更有效地去发挥资助的力量,是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做成肩关节这个位置,然后在肩关节这个位置上去给力,去给我们很多的枢纽型组织支持机构,然后去给力给一线的民间的服务型组织,这样的话,我们如果把大家都能够连起来的话,那么这个影响力,或者是整个民间社会影响力就会非常大。

  我们现在可以看一下,从整个演变的过程来讲,从传统型逐步去开始尝试资助:有一些原来是单纯的资助项目,现在有战略型的资助;有一些原来是支持个别的组织,现在变成了行业的资助;从原来是资金的简单的资助,变成了资金、战略和能力提升的这种立体的资助。这就是我们说的非公募基金会可以发展的很多的路径和去向,还有从关注短期的结果和需求到关注长期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我们必须要关注的是另外一个,就是公募基金会。我们刚才说58%的钱是流入了政府背景的基金会,那他们现在其实也在痛苦地转型。如果说我们整个的基金会系统,都能够把资金、资源往下倾斜,去支持我们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和他们的服务工作的话,那我们整个民间的力量会越来越大,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看到这一幅图,这一幅图是朱健刚老师讲的这种湿地环境,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生态环境,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每一种的生物其实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作为基金会,作为服务型组织,作为各种各样在民间社会里面去给力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组织,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充分的释放我们的力量的话,我们把它联合起来,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助的力量。这是一个我们想看到的很重要的愿景,我们希望整个的民间社会,大家可以互动,可以互相给力,到最后有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存在,然后我们公民社会相信一定可以发展的很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真的是佩服,短短十五分钟居然把整个资助的来龙去脉、历史、未来还有现在全说了,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我听下来有一个感觉,事实上小钢在北京已经工作多年了,感觉我们还是思想完全一致,比如说她在这个论坛上非常鲜明地导向了,我们就是要资助这些公益组织,但是怎么做,看到有很多探索,这里面有很多很多故事要跟大家分享,我想因为时间的关系,直接进入到案例的分享。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