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评论:民生政策充分讨论才有共识

评论:民生政策充分讨论才有共识
2013年01月06日 10:28 新京报

  公布民生政策方案,事先让民众“吐槽”,总比事后招来批评好。如果不经讨论,实行政策的突袭,让民众毫无准备,很容易让民众产生不适应乃至惶恐心理,这其实是最大的不稳定。

  近期,网络上的热点不断,一些涉及民生的政策在网民之间引起激烈争论,包括闯黄灯、异地高考、以及打车难、摇号、限行、限购等一系列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

  处罚闯黄灯、异地高考,作为重要的民生政策,甫一公布就争议频频,而解决打车难、摇号、限行、限购等民生政策,或久久解决不了问题,或面临公平性等质疑。这不仅令政府公信受损,也让民众对相关部门的施政能力,产生怀疑。

  这些政策之所以引发民众议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台前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这些政策的制定,相关部门多是内部研究,不是透明决策。

  或许,许多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前,做过研究论证,但无论如何,这些都难以代替民众广泛参与的公共讨论。政府有政府的视角和智慧,民众有民众的眼光和见地,这二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政府看到闯黄灯带来的交通安全风险,民众则更看到复杂的交通路况使得许多时候闯黄灯不易避免。政府对打车难,一次次拿出整治措施,而在民众眼中,投诉拒载却仍非易事。民众的想法尽管许多时候是感性的,但他们表现出的草根思维和智慧,却有独特的决策参考价值。

  在“闯黄灯”等公共讨论中,尽管,一开始网络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声音都有,但在这样的集体讨论中,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逐渐沉淀下来,政府和民意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逐渐找到共识。其中,在“闯黄”争论所达成的安全行车共识,是公安部门花多少宣传费也换不来的结果。

  公共政策不经由公共讨论,就不可能达成共识。在网络时代,各种技术条件,为便捷的公共讨论创造了可能,因此,政府部门应善用这些条件,运用媒体、网络等渠道搭建公众讨论平台。如,现在许多部门都有政务微博,而通过微访谈等形式,很容易与民众展开互动。

  十八大报告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许多政府部门还是存在着替民众包办一切的思维,忌讳将政策付诸公议。事先公布民生政策方案,让民众讨论,总比事后招来批评好。当看到,透明的信息发布,充分的公共讨论,只会让民众对政策接受形成心理准备,这就让政策变化对民众心理的冲击降至最小。相反,如果不经讨论,实行政策的突袭,让民众毫无准备,很容易让民众产生不适应乃至惶恐心理,这其实是最大的不稳定。

  当下社会存在着网上和网下两个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并没有打通。如今,很多议题在网上谈得很热闹,而网下却没法谈。而网络舆论场中固然有理性的声音,但是也泥沙俱下,众声喧哗,因而,主流媒体专业而理性的声音同样也不可或缺。

  欲让公共政策切实发挥作用,欲更好地形成共识,找到解决方案,势必要打通网上和网下两个舆论场。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理性声音传递出来,也才能让公共舆论空间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