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独生一代”的现实困境

“独生一代”的现实困境
2012年10月23日 10:20 北京晨报

  以前说起独生子女,总会形容为“6+1”一代,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宠爱。三十年过去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家庭,他们面临着双方的养老重任最多可达12人!一边是白发苍苍的亲人,一边是赖以生计的工作,还有适时而至或不得不推迟问世的孩子,步入中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在直面人生中这道平衡算式的挑战。

  故事一 双独夫妻照顾七位老人

  34岁的沈奕和妻子近来忙得焦头烂额:两人的父母以及双方的祖辈七位老人,有三位住院,一位长年离不开人,另外相对硬朗的三位老人或相互扶持,或独自与小猫为伴。

  “这还不算工作和孩子两摊事,真有点顶不住的感觉!”沈奕叹道,他妈妈是独生女,爸爸则兄弟姐妹共六个,饶是如此也感觉力不从心,“真不知道下一代如何为我们养老!”

  三位老人同时住院

  沈奕84岁的姥姥患有肾衰竭外加老年痴呆,自从卧床20多年的老伴前两年去世后,便和沈奕的父母同住。“从我妈身上,我几乎看见了我的将来。她就是独生子女,伺候我姥姥、姥爷责无旁贷。”沈奕语气有点沉重。

  沈奕妈妈积劳成疾,9月刚因腰椎间盘突出动手术,至今还住在医院恢复。沈奕爸爸顶起照顾老伴外加老岳母的重任,在家里和医院两头跑,结果诱发了脑梗。

  “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奕83岁的奶奶夜里突然从床上掉下来,肋骨、胫骨等多处骨折,连夜叫来了救护车送到博爱医院。

  九旬爷爷把淀粉当盐

  妈手术、爸脑栓、姥姥肾衰、奶奶骨折……沈奕开始了空前的忙碌:每天上午抽空去望京医院看望刚动完手术的妈妈,下午陪爸爸去社区医院打点滴,或者买点菜和日用品给和爸妈一起住的姥姥送去,周末再去南三环外的博爱医院看奶奶。此外,每个月还要陪妻子回她的父母和爷爷家探望。

  沈奕妻子的爷爷年近九十,老伴去世后一人独居,养了一只小猫为伴。老人眼神不济,有一次沈奕和妻子给爷爷做饭,没有找到盐,爷爷指着刚开封的一袋淀粉说“这不就是盐吗?”被纠正后,老人还嘀咕说:“我昨晚炒菜就把这个当盐放了,没觉得有什么怪味啊!”说到这,沈奕笑容酸涩,“如果不是我回来做饭,不知道爷爷还要吃多长时间淀粉。”

  靠社会养老不太现实

  沈奕三年前曾去养老院考察,想找个标间把姥姥和尚在世的姥爷一起送去,也好减轻一些父母的负担。当时的价格是一个月5000多元,他父母觉得不值。请护工或者保姆?沈奕摇摇头,护工的价格已从两三年前的80元/天涨到差不多150元/天,过年时护工更是抢手。

  “现在靠社会养老还太不现实,无论是观念还是实际,还是要靠家庭养老。”沈奕认为,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并非一个小家庭的困境,而是个“社会问题”。他期待未来能出台相应政策。

  故事二 独生子辞职陪父亲养病

  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赵麟没有想到,老父一次偶然的发烧竟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感冒、发烧、糖尿病并发症、肺部真菌感染、病危通知单……为了救治父亲,赵麟跑遍了京城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动用了辗转能托到的一切人脉资源,前前后后共花费约90万元,身为独生子的他最终辞掉了年薪丰厚的工作,带老父回家乡安徽养病。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遇到,不知道那时候我还能撑多久。”赵麟感叹。

  ICU外陪床一夏天

  赵麟大学毕业后就把父母接来北京同住。老赵在40岁上才得子,身为老中医的他在京返聘坐堂问诊,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乘地铁、公交上班,为的是给孩子减轻点负担。去年春天有一天刮大风,老人家抵抗力差,没想到小小的伤风感冒,先是引起脚充血,继而染上真菌性肺部感染,病情急转直下,几度出现呼吸困难。医院下了病危通知。

  赵麟又急又乱,和同是80后的妻子商量后,先把爸爸送到协和急诊抢救室,两天后,老赵住进了ICU病房。

  这一住就是一个夏天。其间老赵的病情一波三折。赵麟回忆起那段时光不堪回首,只淡淡说了一句,“病房里有三个得肺部真菌感染的,只有我爸一个活了下来。”

  赵麟向单位请了3个月的长假,和其他病人家属一样,在楼梯口支起一张行军床长住下来,“一分钟也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各种需要家属承担风险的告知书要签字,唯恐我不在耽误了救治。”

  辞职陪父回乡养病

  老父转至普通病房后,赵麟要回单位上班,先后请过两个护工陪床,但老人总对护工有种抵触甚至害怕的情绪,拒不接受照顾。随后赵麟又请老家的亲戚来陪白天,他晚上下班后换岗,但亲戚两个月后也因家里有事回去了。看到妈妈累得关节炎发作,赵麟终于下了决心辞去了年薪二三十万的工作,全身心照顾老父。

  屈指一算,前前后后给老爸治病已花去90万元。赵麟连称侥幸,因为他卖了两间小房子,“还负担得起”。

  老赵兢兢业业当大夫一辈子挣的钱,看病一两个月就花光了。这让赵麟颇为感慨甚至觉得恐惧,“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遇到这种情况,也不知道自己到时候还能撑多久”。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让他下决心放下自己的一切去陪二老,“事业以后可以随时再起步,眼下照顾爸爸恢复身体最重要。”

  记者 姜葳

  提 醒

  老人60岁

  家中环境应逐步改造

  张滢,北京青松老年看护中心业务拓展总监。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3年多,青松的看护士走进7.3万个家庭,为7.3万个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看护服务,这期间没有一个家庭符合“适老性”。“居家环境的‘适老性’其实跟给婴儿打造婴儿屋一样重要。只是我们都没有意识到。”

  究竟什么是“适老性”?张滢举例说,家里的电器按钮不能太多,老人怕用坏了不敢碰,导致生活不方便。家里的椅子不能太矮,因为太矮的椅子看似舒服,却不足以支撑老人们站起来。家里的马桶两侧必须有扶手,因为大量的老人是在铆足了力气从马桶上站起来时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的床必须是硬板床,太软的床阻碍了老人的翻身,增加了他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负面情绪。有老人的家庭最好不放置地垫,因为地垫容易滑倒蹭着脚走路的老人。还有玄关、卫浴间、起居室……都应配置扶手。电灯的开关高度要降低一些,插座位置却要提高一些。

  张滢说,当家中老人的岁数达到60岁时,儿女们就应该有计划地一步步营造家中的适老环境。老人们可能舍不得花钱大动干戈,但儿女们可以一步步改造,在老人70岁左右,为老人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居住环境。

  首席记者 崔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