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重阳节 让我们“回家”

重阳节 让我们“回家”
2012年10月23日 09:17 新京报

  我们家中的老人都还好吗?行色匆匆的人们,有过多少时间去关心“将出牵衣送,未归依阁望”的老人呢?

  今天是重阳节。

  在这个属于老人的节日里,我们或许应该反思,有多少“关怀”仅仅停留在口头,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在期待儿女回一趟家。

  近日,央视记者在“我的父亲母亲”的报道中,采访了一位老人,问她“现在最在乎什么”,那位看起来很硬朗的80岁老奶奶称,年龄大了,不希望活着。记者沉默了一阵,问原因,这位老奶奶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

  这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让无数人心酸。央视那位女记者说,当时不想提问,只想抱抱她。恐怕这也是很多人看完这个新闻后的感受,千言万语化为心头的哽咽,如果可能,多想抱抱离自己或远或近的父母。我们家中的老人都还好吗?行色匆匆的人们,有过多少时间去关心“将出牵衣送,未归依阁望”的老人呢?今日重阳,让自己的脚步、让自己的声音,回一趟家吧!

  很多人走得太快、太匆忙,已经忘了那出发的地方。老人所求不多,“什么也甭做,就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嗨……现在有话没地儿说去!”央视镜头中的这位老奶奶,只不过做了一回天下父母的代言。是什么阻断了游子们的归途?或许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心态。打个电话、买个车票,未必真有那么难,可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失去了去陪伴家中老人聊天、温顾过往的耐心。老人有老人的孤寂,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焦虑,于是弱者往往就成了“牺牲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他们当中大约有一半子女不在身边。基于“空巢老人”渐成社会问题,“常回家看看”甚至被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的确,在一个流动已成常态的社会,对老人的态度,已不只是体现个人孝顺与否,而是折射社会文明。和家中老人的疏远和淡漠,极有可能削减一个社会的“孝心”。难以想象,一个对自己父母充满爱心的人,会去公交车上和老人争座,看见老人在街头摔倒会躲之不及。老人的生存状态,检视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在流动社会,让年轻人回家,当然无法靠唤回“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而需要更多制度和机制的跟进。正如家庭中子女所面临的问题,都会成为父母心头的重担一样,一个社会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最终都会转嫁给老人。让年轻人回家,需要先卸下他们肩头的重负,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各领域的制度“减负”,都可能成为促动年轻人回家的动力;另一方面,老人荒芜的物质或精神领域,也不能全靠子女去填补。政府和社会应有所作为。城市的养老院床位难求、让老人“话有地儿说”的陪护机构凤毛麟角,这样的状况亟待改观。

  一个忽视了老人幸福的家庭,是难言圆满的;一个忽略老人幸福的社会,也难称是进步的。“回家”,不仅仅是为了回应老人的呼唤,本身也是家庭和社会前行的归宿。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