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需善待饥饿贫困 也需得体对待富足

需善待饥饿贫困 也需得体对待富足
2012年10月19日 10:37 中国青年报

  接连两天,两种“体验”被讨论得挺热闹。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向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倡议,当日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17日则是“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因此发起“感受6块3”活动,号召公众在当日体验用6.3元过一天,以增进对贫困的感受。

  在“腰围上的中国”和“富起来的中国”倡导这样的体验活动,有积极意义。而责难声浪其实不小,多集中在“作秀”这一判断上。但要知道,公共活动的本质不仅并不排斥“秀”,反而具有某种“秀”的属性。对“作秀”不宜简单一概地污名化,而要梳理其动机和涵义。体验24小时饥饿和体验6.3元过一天,至少足以构成一种有益的社会表情。

  但在当今中国这张脸上,万不是只有悲苦和悯恤构成的张力。相应的,富足和平静,这种表情能呈现多少?

  我们的公共生活和公共讨论中,并不太缺乏对应饥饿和贫困的伦理。至少在话语和合法性层面是这样的,面对饥饿和贫困,多数人知道“应该”怎么去想、怎么去说、怎么去做——做得到不到位,那另当别论。而对于富足,“应该”怎么去想、怎么去说,进而怎么去做,恐怕还不很清晰。也就是说,当下中国更缺少对应富足的伦理,无论是私人层面还是政治伦理。

  这一状况背后的实质是,那个饥饿和贫困的中国,与那个富足的中国,在激荡转型中,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地存在着。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国度,因而也要求很多复杂的伦理态度。至少,富足时的“把持住”,与体验饥饿和贫困同样重要。需要善待饥饿和贫困,也需要得体地对待富足。中产阶级如何合理处置自己的收入,富裕阶层如何善用自己的财富,这些都是问题。尤其是,财政收入钵满盆满时,手握权力的官员,如何“把持住”——既克服私人的贪念,也要克服空大的发展盲动——这委实不易。

  我甚至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该让更多的人体验一下富足的感受,如此,方知得体对待。让小商贩“体验”大企业家的一天,将来银两激增时,今天的体验或许有助于其建立稳健的财富观;让年轻的基层公务员“体验”手握大项目投资权或审批权的一天,将来晋升至实权岗位时,今天的体验或许能降低出现贪官和昏官的几率。

  饿肚子24小时或者只花6块3过一天,其实不太难。更难的是,宴席豪菜扎堆儿时,过正常而平静的24小时;手握巨额财富或巨大权力时,过正常而平静的一天。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