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公共文化场所如何更亲民?

北京公共文化场所如何更亲民?
2012年10月17日 10:08 北京晨报

  与“十一”长假“三亚不见沙、长城不见砖、华山不见山”等旅游景区人气爆棚形成反差,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却显得相对冷清。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中最新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每年光顾这些文化场所不足5次,一半以上的受访者从未参与过公共文化活动。

  是因曲高和寡,还是脱离群众?抑或孤芳自赏,还是有什么其他设置、配比问题?市社科院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日前接受了《北京晨报》的专访,从一个学者的角度“把脉”本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

  据李建盛介绍,课题组对全市16区县进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问卷调查,共获得2209份有效答卷,调研特别注意使调研对象所在区域数量与北京市人口分布比例基本匹配,保证了问卷调查的有效性。此外,调研对象男女基本各半,年龄较小,学历程度较高,月收入中等,职业分布比较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对“五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陈列馆年均光顾不足5次。据分析,文化程度越高,对这“五馆”的参与度越高;月收入1万至2万元者参与度最高,达到80%以上。在满意度方面,月收入5000至2万元的人群不满意程度高于其他收入人群,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满意程度也略高,他们认为博物馆等方面的建设以保持为主。

  值得欣慰的是,本市市民对图书馆的使用还比较充分,使用率达到了78%,年光顾5次以上的达到了近四成。而且超过四分之三的市民对图书馆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在本市免费文化设施当中,应该说图书馆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仅次于文化公园。

  文化馆、群艺馆则受冷落,高达94%的受访者年均光顾5次以下,而光顾次数最多的年龄阶段是15岁以下的少年。一半人甚至不知道文化馆、群艺馆是干什么的,文化馆、群艺馆须得加大宣传力度、建设频率及内部管理。

  相比之下,文化广场、文化公园与市民生活融合得更为紧密,每年有84%的人光顾过文化广场或文化公园,年均超过5次的也超过四成。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比如66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以上每年光顾这类场所15次以上。不过,课题组发现,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对其不满意程度越高。因此建议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除了照顾老年人需求外,也要提高文化内容的层次。

  档案馆的参与频率为公共文化设施当中最低,每年有85%的人没有去过档案馆。此外,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活动室的人气也比较低,九成多人年均光顾次数不超过5次。

  半数以上受访者从来没到现场看过文化艺术演出、节庆仪式,也没参加过免费的文艺培训、普及、交流活动,近一半人没去过艺术展和博览会。

  首席记者 姜葳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