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不要让掌掴成为“社会文明”的习惯

不要让掌掴成为“社会文明”的习惯
2012年08月30日 08:31 北京晨报

  不应让掌掴成为习惯,但戾气无法靠喊话喊掉,只能从管理入手,对症下药。

  26日晚,因排队加塞儿,一名男子在北京西站遭殴打(见《法制晚报》报道)。同日,长春一残疾男子乘公交时未让座,亦被掌掴(见《城市晚报》报道)。而几天前,杭州公交车上未给老人让座的年轻男子亦被扇5个耳光。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

  遵守秩序,关爱老人,这是文明的体现,可为何要用不文明的手段来实现?这说明:人们心中的那份紧张感,正不断向临界状态发起挑战。

  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市场化的代价是:将我们从熟人社会带向生人社会。

  以老北京为例,过去很难打起来,因为邻居都会来劝,人们在日常接触中,便解决了信任、沟通、安慰等需求,完成了世俗层面的道德实践。当然,熟人社会也存在视野短浅、二元标准、心态保守等问题,所以社会要进步,必须超越它。

  但,生人社会如何建立起秩序呢?这需要长期努力。一方面,要培养契约精神,另一方面,要有更普遍的道德关怀,需要在教育、管理、文化、制度等方面转型。

  但现实是:我们的教育以培养精英为目的,公民教育常被忽略;我们的管理也往往呈现为传统架构,重义务轻权利,对不同身份的人约束不同;我们的胸怀也还局限在亲亲尊尊的层面,没有形成更有整合力的解释架构。

  于是,我们的道义之怒,往往对个体而不对整体,常以自我修身之德当成公共规范,总是从主观感受出发,而放弃更深层的追问,甚至混淆真伪之别。两次掌掴事件,当事人都是残疾人,可打人的人问都不愿问一声,只想用暴力完成道德抒情。

  应该警惕,类似极端行为有日渐频发的迹象。道德本应由社会掌控,靠舆论监督,但在现代化转型中,中国社会逐渐失去发言权,一切交给了权力。于是,公交站上没有监督者,总无人排队,大街上没有卫生罚款员,则烟头、痰迹满地。可问题是,随着人力成本逐渐增高,基层管理失控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当大家觉得什么事都没人管时,便只能靠胳膊粗来维护秩序,可这样的秩序岂能长久?总有崩盘的那一天。

  不应让掌掴成为习惯,但戾气无法靠喊话喊掉,只能从管理入手,对症下药。

  蔡辉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