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评论:现代中国孝道需要法治支撑

评论:现代中国孝道需要法治支撑
2012年08月16日 11:09 新浪网

  中国人重新重视家庭伦理需要:社会发展更加稳定、更加有序

  张立伟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包括教会父母学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这种做法引起了社会争议。早在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审议时,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就曾导致全社会关注。

  在现代中国,“孝”本身的含义已经变得含混不清,因为人们谈起“孝”仍然是传统判断,即对父母长辈照顾很好,以及遵从父母的意见。但毕竟中国不再是传统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孝”也不再具有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如何重构“孝”的内涵还需要一个达成社会共识的过程。

  城市化与工业化分裂了传统家庭,首先,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进城打工而无力照顾父母;其次,城市人口因居住条件限制而很难和父母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压力与社会交往的原因,也无法挤出更多的时间陪父母生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大规模迁徙造成与父母分居两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过高的房价与生活费用,降低了子女照顾父母的能力。这是社会转型与关系重组过程中必然的付出。但是,往往每个人因孤独而心中充满乡愁以及对大家庭温情的眷恋,大部分人不是因为不孝而淡化对父母的照顾,而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无能为力,这对子女和父母都是一种伤痛。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充满了功利主义,对利益的欲望也冲淡了社会正常的伦理,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对父母日益流失的关爱,正常社会关系的信任水平也滑落到最低。在儒家社会,比如日、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传统伦理并没有被现代化毁灭,仍然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规则,重视家庭在儒家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传统伦理的淡化主要是法治不彰的影响。在古代社会处理社会关系主要靠伦理纲常,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靠法治。如果社会上一些违法有所得而不究,执法不严而有所得,人们就不会遵守法治和规则,长期如此就会冲击到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当然,古代的“孝”相对于家长制,是与“忠”相对于君主制同样的逻辑,即遵从父母威权并可以为父母献身,这是一种丧失人性的伦理。始于元代的《24孝》故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目的,部分内容宣扬愚孝目的是维护对皇权的愚忠。

  中国人重新重视家庭伦理需要时间,即社会发展变得更加稳定,依法治国而社会更加有序。如果只是宣传“孝”文化而不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孝”也是无根之木。如何重构子女与父母的亲情关系,用传统的“孝”是无法实现的,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应该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关爱,而不可能用统一标准衡量。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