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称巨额捐款时代正到来

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称巨额捐款时代正到来
2012年05月28日 09:05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侯雪竹)5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走向现代慈善: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研究者通过大量数据和实例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公益的转型历程。据《报告》显示,去年捐赠大概不少于800亿元,这显示着在中国,巨额捐赠时代已经到来,专家对此点评称,在巨额捐款时代来临前应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对于灾害问题,应重在预防而非捐助救济。

  巨额捐赠时代来临

  《报告》显示:2011年个人大额捐赠相当活跃,年度有超过200多笔千万元以上的捐赠,多家高校基金会年度募款超过亿元,捐赠数额不少于800亿元,并且大额捐赠趋于常态化,这标志着中国公益领域的巨量捐赠时代正在来临。而在捐赠方式上,股权捐赠、公益信托等新形式开始出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目前仍有很多政策成为捐赠的阻碍,比如税收政策,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赠价值35亿元的股权就要缴纳6亿的税。

  “作为私人财产的时候不收税,怎么捐给社会就收这么多税呢?很多人不理解,这就相当于鼓励私有不鼓励捐赠。”王振耀说。

  国有企业捐款额下降

  据中国公益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国捐赠百杰榜》统计,2011年年度捐赠总额超过1亿元的22人,单笔1000万元以上的捐赠超过250笔。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报告》显示:在不少国企利润率高达千亿元的背景下,它们捐赠所占的比例很低,2011年1至9月有92家央企捐赠总额为16.9亿余元,上年同期的数据是,109家央企捐赠22亿余元。

  王振耀说,国企现在捐赠不方便有两个障碍:一个障碍是受舆论制约,大众普遍认为国有企业的钱属于国家,捐款属于拿着国家的钱为自己企业做广告,因此国企不应进行捐款;第二就是按照相关规定,国有企业捐赠高额款项,必须经过国资委批准,这样造成国有企业捐赠也没自主权。

  《报告》提出,目前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国有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正在制定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将明确包括慈善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标准,可以有效鼓励国企的捐赠行为。

  创新模式促进民间与政府互动

  《报告》认为,“微博打拐”、“大爱清尘”、“衣加衣”、“铅笔加校舍”等微公益盛行,标志着中国慈善从传统的动员模式向全民自主参与模式转变,从保守的资源聚合模式向更为开放的资源组织模式转变。

  微公益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大众性、草根性和传播便利特点,“免费午餐”和“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两个项目还开启了“民间倡导、政府响应”的互动局面。去年,“免费午餐”项目启动几个月后就促成了国务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出台,中央政府拨款160亿元用于改进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问题。

  □专家点评

  提高捐款使用效率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慈善事业所拥有的资源非常稀缺,资源利用是否有效,是否运用得当直接关系到公众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在巨额捐款时代来临之前如何提高现有的慈善资源使用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国胜表示,现在很多公益慈善机构严重缺乏研发能力,不会创新设计,怎么使慈善资源使用更为有效,都按固有的习惯,因此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水平,这与西方公益做法差别很大,只要研发团队和研发创新模式出来,一定会更有效果。

  清流慈善不妥

  王振耀认为,虽然中国的公益事业已经进入现代公益,但“清流慈善”的倾向,即将慈善过度道德化,不认可慈善与商业的结合。传统慈善理念不认为公益慈善是行业或产业,认为仅仅是施舍与救助,缺乏现代慈善理念。现有公益慈善相关法律框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是秉持着限制和控制的理念,使得整个慈善行业还不具有做大做强的基础。

  因此王振耀认为应当简化慈善组织注册,降低规模门槛,设立国家慈善委员会,加强慈善事业的宏观管理与顶层设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则呼吁,政府应该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开放竞争格局,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手”去干预,这样容易产生“小金库”等腐败。

  灾害预防重于捐款救济

  邓国胜表示,一说到公益慈善,大部分人还按照传统的救济救助形式进行救助,这是一种“输血”而并不是“造血”的扶助,人们参与与否仍然停留在参照“眼泪指数”的阶段,把故事描写得越凄凉越能吸引人们的捐款,使得慈善资源相对集中,“这是有问题的”。

  对此,邓国胜表示,对于灾害的发生,预防比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曾资助疟疾疫苗的研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更为高效。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