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民间公益组织首次与公募基金会联姻

民间公益组织首次与公募基金会联姻
2012年05月21日 08:58 京华时报

  本月16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手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红基会5·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评估报告,即民间公益组织与公募基金会首次联姻后的评估报告。报告回答了17个项目的执行情况等问题,其中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5个被评价为“较不成功”。据了解,汶川地震发生后,红基会拿出2000万元开展灾后重建民生服务类项目,以招标的方式给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机会。

  本报记者 侯雪竹

  ■规定

  民间组织不能公布资金

  据了解,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中国的慈善公益界呈现一种为民间公益组织不满的格局,按照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说法是,5·12之前,一般来讲没有别人什么事,只有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和政府做事,其他的民间组织只能坐在那儿看。

  在公益组织中,只有占少数的公墓基金会才有资格向公众募款,一般情况,他们会把资金拨付给对口的地方组织使用,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口地方的共青团组织、扶贫基金会对口政府的各级扶贫办公室、红基会对口地方红十字会,而纯粹的民间公益组织既不能公开募款也不能得到公墓基金会的任何资源。

  ■缘起

  汶川地震成联手的契机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需要各种方式的大量救助。一方面,巨灾引发了公众的慈善捐献和志愿服务的“井喷”现象,公募基金会的对口机构既没有足够的人手在短期能利用好这些资源,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全方位需要,另一方面,大批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但是,资金限制了专业公益服务机构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向多家公募基金会提出资助草根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的建议。最终,中国红基会从公开募集的13亿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给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机会。

  徐永光说:“我觉得这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开始了中国公募基金会合作的新方向。公开招标的2000万元项目,虽然只占捐献总数13亿元的1.5%,但其影响和意义甚至可能超过了13亿元捐款。”

  ■效果

  专业评估多数较为成功

  2011年,为了客观评估项目实施效果,红基会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当年7月底,课题组开始对这次中标的17个项目进行实地评估。

  课题组对17个被评估项目在“项目机构的组织特征”、“项目受益人群和服务对象”、“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和财务运行状况”11个维度上的描述数据进行直观呈现,并进行了个案比较分析。初步结果显示,17个项目中有12个被评价为“比较成功”,5个项目被评价为“较不成功”。

  报告显示,按照项目受益面概算,17个项目中,最高受益人数为150000人,最低为62人,总受益人数约为305679人,平均每个项目的受益人数为17981人。17个项目均向项目所在社区投放了恰当的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其中10个提供了公共物品的项目,所提供公共物品的平均开支为61.5万元,9个提供了私人物品的项目,所提供私人物品的平均开支为90万元。

  ■专家观点

  “联姻”打通公益链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指出,此次公开招标打通了第一条连接公募基金会与草根公益组织的公益链,为中国公益界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树立了范例。

  带队评估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能表示,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公益事业领域内新型资源动员、资源利用模式和新型组织关系的开端,对于未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进行评估总结。

  ■不成功案例

  由成都野草文化传播中心负责实施的“生态旱厕在受灾保护区水源地的示范和推广项目”计划为150户农户改建或修建生态旱厕。刘能认为,草根社会组织的执行能力不均衡,很多非灾区的社会组织到灾区开展救援时,项目设计与当地需求存在差距,达不到预设目标。

  ■成功的案例

  中国红基会对项目设计切实符合灾区实际需要、项目实施效果好的NGO组织,如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天津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2010年给予后续项目资助支持;对于项目执行不力的限期整改,达标后继续拨付项目款,不达标则停止拨付甚至追回项目款。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