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2004年-2011年 农民工们变了多少?

2004年-2011年 农民工们变了多少?
2012年04月16日 10:43 新京报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04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1390万人,到2011年外出数量发展到15863万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如候鸟般奔波于乡土和城市之间。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历史巨变洪流中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着?对农民工群体自身,又呈现出怎样的新特征? 2004年、2011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以“中国农民工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为题,两度对农民工群体做了深入调查和数据采集。根据最新形成的分析报告,对比2004年与2011年的调查结果,结果发现:

  虽然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境况有所改善,但基本生活状态与7年前一致,维持在温饱略上水平。

  说明:两次调查均采取拦截访问的方式,访问16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口、在流入地生活半年以上的打工者。更多数据可见《2011年进城务工者生活现状与消费文化研究》,详见www.horizonkey.com

  收入有所增加 身份更加焦灼

  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转而更趋向农民身份:农民工的归属感下降。

  对比2004年、2011年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2004年农民工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而2011年该群体中,低学历群体比例有所下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占调查总体的近五成(46.1%)。除此之外,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亦有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经济收入有所好转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34%,上升至2011年50%。零点2004年调查也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者(67.5%)的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2011年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收入的中位值为2000元,其中近六成(56.3%)农民工的收入高于2000元,还有5.7%的农民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说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比2004年有很大改善。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及其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消费行为愈加理性

  2004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比较稳定。其中饮食、住房支出,仍然是农民工城市生活的最大支出项,2011年(37.9%,24.2%)与2004年(46%,17%)此消彼长。同时,子女教育、医疗也是农民工的主要支出项。

  在考察农民工的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时发现,农民工的支出结果日趋保守,日常开销的比例降低,而储蓄的比例有所增加。

  2004年,平均而言,进城务工者的日常花销占其收入的41.5%,储蓄占其收入的22.1%,寄给家里人的钱占其收入的大约22.9%;2011年调查发现调查则显示:农民工会将47.4%收入用于储蓄,21.2%会寄给老家,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比例为20.1%。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农民工目前越来越善于精打细算,开源节流:2004年,日常开支超收入一半的农民工的比例为49.5%,约占半数;到2011年,日常支出超过收入一半的农民工仅有34.9%。

  工作更加不稳定

  虽然农民工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仍然缺乏稳定性。

  零点调查发现:2004年,被访者中有跳槽经历的农民工比例为23.7%;到2011年,这一比例为40.6%,上升了近二成。对2011年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2011年农民工人均跳槽次数为1.85次,年纪越小换工作的次数越多,90后人均跳槽2.1次,而50后的人均跳槽次数为1.6次。当问及农民工的未来打算时,有39.5%的农民工计划在1-2年内换工作。

  这种较高的工作更换频率,无论是主观选择,还是为情势所迫,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都不能说是好事。农民工不满企业待遇频繁跳槽,许多企业却希望找到“熟工”,这种困局使得打工者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总是在不停地流动,用工企业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同时,这也导致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出现整体下降。2004年,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为3.57(5分制),2011年,农民工的满意度下降为3.11分。2004年,7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或者非常满意,而2011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仅为40%。

  身份认同更显焦灼

  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转而更趋向农民身份:农民工的归属感下降。2004年认为自己是城市一分子的比例为67.2%,2011年下降为57.9%。2011年的调查还发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上,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比例为68.5%,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是15.7%,认为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里人的比例更是占到13.6%。

  农民工自认与城市的关联程度逐步缩小,与城市居民社交意愿降低。2004年,农民工对城市社区事务的关注度(5分制)为3.5分,而2011年则下降至3分;同时,2011年农民工对农村的关注度的分值差异略有下降(4分),但是与2004年关注度(4.1分)差距不大。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交意愿也呈现走低态势,2004年愿意与城市人交往的比例为72.4%,而2011年下降至63.6%,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这一点,从农民工的城市友人数量上反映出来,2011年调查发现:23.9%的农民工没有任何城里人朋友。

  社会保障改善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的调查也显示,农民工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情况明显好于2004年同期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2004年的合同签约率,四险一金覆盖率,以及企业培训率,分别为23%,25.3%和34.3%,2011年都有很大提升,比例依次为43.9%,66.4%,57.9%。

  虽然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有所改善,但农民工权利受到损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2011年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农民工面临着无合同用工、拖欠工资等情况。

  社会贡献认可度提高

  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境遇已然尴尬: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工作,却未感受到城里人的尊重。调查发现:2004年,认为在城市受到非常尊重和比较尊重的比例为69.2%;而2011年则下降至59.2%,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建筑行业农民工自认为被尊重度下降的程度最高,为10个百分点。

  虽然城市仿佛“壁垒森严”,难以融入,但是,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还是为城市居民所普遍认可。

  零点“2001年-2010年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中,就市民对农民工的认可程度调查发现,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持续保持高位,对农民工价值基本表示认可。数据显示:2004年认为农民工给社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比例为36.1%,2011年上升为44.2%。同时,不认可的比例相应下降,从2004年的32.6%下降至13.9%。

  分化:新生代的“四有青年”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更进取、积极且具有行动力。同时,在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城市梦的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选择依赖个人的奋斗。

  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涌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崭露头角。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虽有农村烙印,或从小成长于城市,或深受城市流行文化浸淫,但因种种因素,他们并不被城市认可,同时也被乡村逐渐放逐。这个有着上亿规模的群体,如何逐渐融入城市,需要提前战略决策,需要全社会关注。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那么,对比传统意义的农民工而言,新生代的核心特征有哪些?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最新农民工调查显示,除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