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在苏丹的三十个日夜:那些人 那些事

在苏丹的三十个日夜:那些人 那些事
2011年05月11日 18:14 中国扶贫基金会

  据说对一个人的了解,是从一些细节中得到的。那么对一个国家的了解,我想,应该也是通过和这里不同人的接触,和他们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苦和乐,要在那里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是在这样一个过程的细微末节中逐渐感受的。在苏丹的30多个日夜,虽然这种接触仍不过是浅尝辄止,然而,苏丹,终于从两年里那些书本资料的枯燥中,从道听途说的将信将疑中走出来,开始变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起来。

  苏丹的关键词

  “等待”,“NO PROBLEM”,是需要在苏丹掌握的两个关键词。在这里,信誓旦旦的约期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而完成每一件事的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悠长的慢镜头——除了等待,毫无他法。至于“no problem”,注意,这才是你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若不曾亲身经历,就不会深刻体会这几个词的“分量”,然而一旦身置其中,对此的亲历则将会没完没了。而我们在这期间的一段经历,给我们速成了这两个关键词的要义。

  达尔富尔是我们此次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还在国内的时候,已与苏丹的合作伙伴沟通过几次,还是在大使馆的协助下进行的,对方的答复是一如既往的热情爽直——安排并陪同,no problem!我们终于在7号抵达喀土穆,在大使和副总统夫人亲自出席的会谈上,又一次正式提到该计划,对方第二次表示:no problem!于是我们在9号特意安排时间进行专门沟通,对方十分诚恳的表示,anytime!noproblem!于是约好13号出发。对方还很郑重地拿走了我们的护照等证件,以便提前办理手续。这个手续是指合法进入达尔富尔地区的通行证。

  9号到13号,时间不长不短,不方便安排一次完整的外地考察行程,为了不让等待的时间虚度,我们特意安排了在喀土穆周边的一些工作。但是,直到12号中午,对方还音讯全无,催问过去,对方很利落地回说13号没有航班,改到14号。我有些着急,这次行程紧张,又不知道14号是不是个准日子。可是,也只能看着对方一再表示14号noproblem了。

  还好,我们的确在14号第一次出发了(注意,是“第一次”)。早上7点的航班,我们5点便赶到了机场,几乎忘了这里是苏丹,是一个不需要急匆匆赶路的地方。果然,7点的时候,被告知航班延迟到中午12点。我竟然对这两个小时的空等毫不意外,乖乖地重回酒店,等待,然后10点又第二次出发来到机场。结果这一次,我们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一等就是3个小时。看着陪同我们的苏方人员忙前忙后打听消息,我们也只好继续等待了。

  然而这3个小时的等待,还远不是最坏的事情。因为下午1点的时候,我们竟被告知:飞机已经飞走了……。那一刻的惊讶,简直让我们几乎忘了等待的焦躁,以至大家一起笑了一场!经多方打听后,才得知飞机自行飞走的原因:加错了油,是加多了,加到了更远地方的油,所以飞机超重,所以飞机装不了预定的那些人,所以飞机基本没怎么装人就匆匆飞走了,所以……,所以我们和其他20多个“倒霉孩子”一起,被抛弃了。

  于是,原来之前的所有等待只是个开头。如果说在上面的等待里,敬业的摄影师们还在心无旁骛地四处捕捉有效画面,那么,在接下来的等待里,他们无坚不摧的职业精神也乖乖投降。一个看似靠着墙根的行李闭目养神,实则在克制内心的焦躁,另一个则逆来顺受地坐在摆满行李的地上。我也是如此尊荣——这狭小而逐渐空荡的候机厅,甚至没有一张座椅可以打发。

  接下来的时间,是这样打发的:下午1点到3点,被抛弃者与机场吵吵嚷嚷的交涉时间;3点到5点,机场方面的开会讨论时间;5点是发布讨论结果时间:机场负责滞留乘客的一晚食宿,第二天下午3点重新出发;然后,5点到6点,等待去酒店的巴士;晚上7点的时候,重回喀土穆市区,住进酒店。

  要知道,跟随我们的,还有一批对达尔富尔地区的援助物资,也只能再次的搬上又搬下了。

  既然第二天下午才出发,为了不让上午半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见缝插针安排了集贸市场的采风,为方便起见,特意请朋友帮忙安排了司机和车辆。结果,早上10点,当司机兴冲冲赶到酒店时,机场忽然又通知要立即出发。这样,我刚刚向司机道完谢,又赶紧道歉。送走司机,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收拾了行李来到酒店大堂——俨然又忘了这里是苏丹。不出意料,11点,终于等来机场巴士并随后抵达机场。

  苏丹朋友,还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

  而这一切远没有结束!

  我们在候机厅等苏方人员给我们办通关手续,可是这时,翻译十万火急地从检票处返回来,说:我们没有通行证!我们没有通行证!!此时,我可真是只有更惊讶、没有最惊讶了。怎么办?沟通解决呗!

  开始,和我们一起的苏丹人哈里跟机场人员说:他们是总统同意了去达尔富尔的!可惜空口无凭,机场凭什么认账?最后,这边更高行政级别的苏丹人阿布阿里出面了,动用了他们真正no problem的政府资源,不知是怎么沟通了一番,反正,没通行证就没通行证吧,放关!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9号到14号,我们为等待所做的种种计划,不过是一场空等嘛,早知如此,我们,……

  终于的终于,15号下午1点,我们登上飞机。虽然登机后,又因为飞机某个未可知的故障耽误了一个小时,在非洲的骄阳下,在这个只能装四五十个人的小飞机里,经历了一场相当于集体桑拿项目的酷热,然而,有了前面所有的经历作为铺垫,在我们看来,这一个小时已经是这几天最愉快的经历了。4点半,我们终于抵达了难以到达的达尔富尔。

  当然,事后证明,等待归等待,problem归problem,他们答应我们的诸多安排,的确是一丝不苟、超出预期地完成了。

  苏丹人的热情

  苏丹人特别爱跟人打招呼,普通的招呼是先高扬手臂、并在大力握手时说你好!同性别之间有各自专门打招呼方式,男人之间是相互拍左右肩膀,然后握手,然后问候;女人之间是相互碰左右脸颊,然后握手,问候。

  这种热情,从城市到农村,热情程度依次强劲递增。同行的摄影师说,他在苏丹这一个月打的招呼,简直比之前的几十年还多。至于我这种以热情自诩的人,有时候都觉得招架不住,而且,为了不显得失礼,还需具备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能力。有时候会忽然被旁边人提醒,说:快快,有人在跟你打招呼!我一抬眼,那人远在至少20米处,正忙不迭地向我们迎来。当然,我也赶紧迎上去,心里想:他是谁?我是不是见过但是忘了?赶紧想!不然寒暄起来多失礼!又想,他想过来问些什么?但是很快,事实证明我多虑了。人家只是过来表达他的热情,使劲的握手说你好之后,又挥挥手,原路离开了!说实话,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我看他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绕过石桌等诸路障,只为过来和我们握手致意,还真是让我呆立半晌,才开始感受到这种热情的如沐春风。

  在达尔富尔的时候,苏丹合作伙伴陪我们完成拍摄的同时,也顺便进行他们的大选动员会。在我看来,几乎每一个苏丹人都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只要能上台说的,都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虽然我并不懂阿拉伯语,不过从他们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连贯流利的演说中,谁都能听出这天赋水平来。因为我们是难得一去的客人,每个上台发言的人都会对我们表示诚挚的欢迎,每次欢迎词都非常长,而翻译给我的翻译则非常短。事后我对翻译表示,作为翻译,应该是全部如实的翻译,尽量不要遗漏内容,而不是你自己加工总结的内容。他解释说,你不知道,苏丹人就喜欢把一件事翻来覆去的说,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意思!我还是坚持让他逐字逐句的翻译。于是,之后的动员会、各种大会上,我的确听到了用各种方式表达的:欢迎!热烈欢迎!对你们的到来非常欢迎!我们非常欢迎!……,即便是重复吧,却将他们的热情表达得真挚热烈。

  苏丹人另一个热情体现在对照相的无比热爱上。来苏丹前,我们一直被警告在这里拍照的各种禁忌,一些重要建筑物的拍摄禁忌,还有对人物的拍摄需要征求对方同意等。而实际上,来到这里后,我们很少被对方拒绝。甚至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端起相机,镜头前从不缺少手舞足蹈、摆着各种夸张POSE的人。甚至相机只是在胸前挂着,也会被开朗外向的苏丹小伙子一路跟着,不断用阿拉伯语比划,直到我们明白他是想拍照,拍一张他根本不可能拿走的照片。按理说,我们觉得给人照相(工作以外的),得有办法把照片给到人手上才算是负责任的,可是对于众多的偶遇者,似乎他们更大的乐趣仅仅在于在镜头前摆各种各样的POSE,很多人摆完POSE就兴高采烈地走开了,都不过来看看他在电子显示屏上的样子。一般来说,小孩比成年人的POSE更加精彩纷呈,他们率真开朗的天性也在镜头下一览无余。也许拍照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以尽情展现他们这一天性的契机。

  于是,我们在和当地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被这种超级热情的氛围烘托着。就像一句中国俗语说的:礼多人不怪。的确,这种热情虽然偶尔会造成一点困扰(也就是为了避免失礼而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而这样的热情,也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太多信心,即便由于一些困难带来的焦灼情绪,也在这种热情中被化解了。

  生意人

  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几次苏丹的生意人。一次是去达尔富尔而滞留的那个晚上,我们住在机场提供的旅馆,楼下就是热闹的夜市。于是我们就下楼溜达了一圈,想碰碰运气,看在这里能不能拍到一些好的画面。 

  这个夜市让我恍若想起80年代的汉正街。挂的、摆的、堆的,吃的、穿的、戴的,还有任君选择的手机吉祥号,可谓应有尽有。

  经过一个理发店的时候,摄影师怂恿我进去理个发,我知道他们是想找个由头进去拍照,所以也不管形象不形象,为了革命工作嘛,就毫不犹豫地进去了。结果,被拒绝。我们坚持不懈,来到第二家,终于被热情接待。首先问价,说ten pounds,好吧,ten pounds就tenpounds,也不懂行情,反正就算被宰了,也就这一次。

  当做好一切准备,理发师开剪时,我才发现这下我可要赔大发了。他们的理发方式甚是奇怪,首先在我额头、头顶、两边鬓角边比划半天,然后竟沿着发根剪下几绺,最后就是仔细地把发尾一圈修剪得整整齐齐。那新鲜出炉的形象,可真是有点“惨不忍睹”,算了算了,反正是有思想准备的。

  这还不算,理发师还趁机向我推荐洗面服务,这见缝插针的推销场景,并不陌生嘛!我看着黄乎乎的洗面膏,问价格,说five pounds,好吧!反正是体验生活,就体验到底了。但是我说好了,再加项目可不行了。 

  所有程序很快结束,准备交钱,对方忽然说是fifty!我说不是fifteen吗?!不不,是fifty!不不,是fifteen!不是ten加five吗?这下他们好像听不懂了,说就是fifty啊,还一脸无辜表情。说实话,我心里可有点恼火了,不过还是客气地拿出20镑,算是各让一步。给完就走人,出门在外,也别惹事。

  后来才知道,我是走了,不过这些人并没算完,追着我们的摄影师一路,愣是最后每人给了一美元小费才算。这价格,在国内够找高档理发店的镇店主理了。再问苏丹的朋友,说我们明摆着是去给人当冤大头了。而且后来我还知道,苏丹这种理发店其实是女人勿进的,所以在第一家被拒。看来第二家的理发师,为了做成我这笔生意,什么规矩不规矩,会不会给女人理发也不顾了,这理发师算是豁出去了。这一通胡剪,直到现在,鬓角和头顶的头发还没长齐,回国被熟识的理发师傅那一通取笑。

  另外一次出门办事,我们上街叫出租车。坐当地的出租车,也是体验当地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上车后,司机那热情洋溢的笑脸立刻让我的情绪上扬几度。说了去的地方,我问how much?胖乎乎的司机大手一挥,很豪爽地说no problem!虽然之前见教了那么多不靠谱的no problem,但在他那种热情的渲染下,晕乎的我对这个词进行了选择性忽略。结果到了地方,再问:how much?对方依旧豪爽地说:35 pounds!这不是明摆宰人么!讨价还价,最后也是半强迫性的各让一步,给了20镑了事。即便如此,这位胖司机刚才还一直热情洋溢的笑脸顿时变成一副“我很吃亏”的无辜表情。

  后来,我们又坐了很多次出租,除了工作需要的包车性质不算,无论去那里,一般价格都不会超过10镑,再远也就是15镑了。但是话说回来,只要事先谈好价格,司机最后还是认账的,即便因为种种而绕了些路,也不会随意加价。

  所以,根据以上两件事,我总结了两点:一、任何时候都不要对no problem掉以轻心;二、和生意人打交道,无论对象是谁,道理都是一样的。

  翻译阿凡提

  阿凡提是我们聘请的本地翻译,是为了拍摄中进社区的方便。他是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曾在修建麦络维大坝的中水电公司工作过4年,在人事部门任职,月薪约4000镑(约合人民币1万),这水平在国内也算是高级白领了。后来我们去参观喀土穆大学中文系,他以前的老师说,阿凡提是他的学生中挣工资最高的,比他的还高呢。说到喀土穆大学中文系,这里顺便提一下,因为在苏丹学中文专业好找工作,每年这个专业报名的人都很多。阿凡提跟我说,他曾想到中国深造,也通过了考试,是去天津的一个语言学校,可是临到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生病了,只好回去照顾他的母亲。

  通过后来的接触,发现他能挣到高薪也不是没有道理。首先,他的中文的确比较好,这是硬指标;其次,后来我发现,他的确很勤奋好学。有一次考察一个医院,苏丹给我们介绍住院病人时,他翻译的是痔疮手术病人。当时我对此表示质疑,因为据我所知,痔疮在苏丹不太可能这么普遍,他也有些不太确认。正当我准备通过别的渠道去了解时,结果第二天早上他特意跑过来,说的确不是痔疮,是,是……,半天也说不出来,然后写在我的本子上。哦,肛瘘、尿瘘啊,这就对上号了!问他是怎么查的?他说,昨天晚上回来后,他通过读音上网查了半天,才知道的确是翻错了。我说,哦,谢谢!他则说,我以前没见过这个词,现在不是又新学一个词吗。

  不过,他也有些让我们没办法的性格,比如胆小谨慎——听说难民营危险,于是每每停留拍照时,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没催促,他就首先开始催促我们,让摄影师无法安心工作,一次与他的剧烈争执后,他终于了解了一些拍摄的基本要素,这才改善了一些;比如不太豪爽——第一次见面时,他非常热情地说自己有车,到时候可以免费提供我们使用,只要付点油费就行。结果后来真要用时,他的车不是在修理厂就是有别的什么问题,总之是没有。最后让他带我们去他的老家看看,我们故意郑重表示可以按市场价付车费、油费和小费,他才扭扭捏捏地说,正巧他下午要去修理厂提车。当然了,除了答应的费用,去的时候,我们还给他家人买了一些面粉和牛羊肉作为礼物。

  他大学毕业一年后就结了婚,老婆是大学同学。但是他还总想着能找第二个老婆,因为伊斯兰教允许男人最多娶4个老婆。于是有一次聊天,我开玩笑问:再找个老婆,你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他说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文化,我问:读了大学算不算有文化?他说不是不是,大学里有些女学生是只知道读书考试的,那种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一些社会问题的女孩,才算是有文化的;第二要瘦,我又奇怪了,不是说苏丹女人要够胖才好嫁吗?他又说了,那是以前,但是太胖了不是对身体不好吗,容易得很多病,这样也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第三最好也和他一起在外面工作,因为现在一个人挣钱是不容易的,我说你不介意你老婆在外面工作吗,他说怎么会?第四要对方的家庭背景好,我开玩笑说,你是要找个家里有钱的老婆啊!他连忙解释说,家庭背景好是指名声好,在街坊四邻的,没有恶名,这样家庭的女儿就不会太出格,或者有的女孩子,性格过于活跃的那种,名声往往不好,这样的也不太好。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个中规中矩的苏丹年轻人,努力上进,希望通过努力创造比父辈更好的生活。我一直觉得他代表了一大批苏丹的新生代:虽然出身平民家庭,但是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虽然性格和思想还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和他们的上一辈相比,他的思想已经解放自由了很多。我想,不管怎样,这就是一种进步吧。(摄影:郭铁流、高铭;文章作者系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发展部徐凡,转载请联系作者)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