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重访异址复苏的北川映秀小学

重访异址复苏的北川映秀小学
2011年05月10日 09:33 新京报

  新的映秀小学,今年3月3日在岷江边上落成。这里,是整个映秀镇最安全的地段之一。 原小学的土地上,建起映秀公园。两地相隔2公里,一个在镇东,一个在镇西。

  在副校长董雪峰心里,两公里,成为咫尺天涯。

  大地震带走了映秀小学240多名学生和21名老师。其中包括董雪峰的妻子和11岁的儿子。

  5月5日,映秀公园很安静,若不是那根伫立的旗杆,外人或认不出这是映秀小学旧址。

  旗杆下面的空地,还保留着原来篮球场的样子,水泥缝中,长出一些黄色的雏菊。

  经过三年的心理恢复,董雪峰又娶妻生子。不过小学旧址,仍是他刻意回避的地方。

  搬入了新的小学,5年级1班的潘宇说,新校园让同学们觉得高兴。过去几年都在辗转上课,现在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学校,而且,新校园比以前漂亮好几十倍。

2011年5月5日,映秀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工人在处理最后细节。2011年5月5日,映秀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工人在处理最后细节。

  新建

  都是一流标准

  近几日,汶川县映秀镇,每天的游客络绎不绝。镇上的旅馆爆满,要找间空房也很难。

  经过近两年的封闭式重建,映秀镇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访者。

  漩口中学旧址,是映秀唯一一座保持着震后面貌的大型建筑。它将作为地震博物馆永久保存。

  在它周围,汇集着十多个国内外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它们组成一组防震建筑群,供来往的游人参观。

  新的映秀小学,建在漩口中学斜对面。三年前的地震中,映秀小学损失惨重,整个学校几乎全坍塌,仅留下一根旗杆和一截断墙。

  2009年5月9日,映秀重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中,漩口中学成为地震遗址博物馆,映秀小学旧址则改建为公园。

  映秀小学那根不倒的旗杆,在公园保留了下来。

  5月4日,映秀小学副校长张春东说,这根旗杆连同国旗,已成为映秀人的精神寄托。地震后,汶川县文化馆把国旗取下来保存,映秀居民一致反对,后来不得不换了一面国旗挂上去。

  新的映秀小学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成,并作为映秀重建示范样板工程,使用大量防震减灾新技术。

  张春东介绍,新校园内打了99根深10米的桩基,建筑物采用“轻钢薄壁墙”材料。教学楼、办公楼都使用世界最先进的“隔震支座”,即使地震来袭,建筑物由隔震支座来释放压力。

  新映秀小学按照抗震8级10度设防,比一般建筑提高了一个设防等级。其中建筑物中使用的钢筋,超过普通建筑标准的数倍。

  张春东说,新映秀小学除了建筑标准一流外,学校的设备也是一流的。每间教室配备国内最先进的“电子白板”。

  这种教学设备甚至在大学校园也不常见。它不仅可以当做电脑触摸屏,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要教一个汉字,它能调出这个汉字的书写笔画顺序、发音等。

5月5日,小学生们在操场集合。一名小男孩的头被椅子磕到,同学在给他“吹气”。5月5日,小学生们在操场集合。一名小男孩的头被椅子磕到,同学在给他“吹气”。

  辗转

  长期在板房上课

  连续三天,每天都能在映秀小学看到校长谭国强。但他说没有一刻闲暇能坐下来聊聊。

  “三周年了事情多得很。”5月5日,步履匆匆的谭国强,看上去比刚地震后要年轻,穿着一件有点时髦的T恤。

  三年来,谭国强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地震后要第一时间复课,而后数次迁址。学校要补充教师,安抚遇难学生家长和师生。

  地震让原来473名学生剩下不到一半。家长们一度崩溃,校长和老师也因此承受巨大压力。

  老师们在地震中也失去了亲人,他们要忍着自己的悲痛,到每个村去寻找失散的学生,说服家长尽快让孩子复课。

  映秀镇封闭重建时,小学转移至水磨镇,与汶川八一小学一起开课。老师和同学们都住在板房里,过了一年零八个月的异地时光。

  如今,原来14个班级的学校,成为6个班,共有学生168名,分为六个年级。每个班级门口贴着一张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全家福”。

  张春东说,贴“全家福”的意思,是说震后幸存下来不容易,活着就是幸福,“要让活下来的同学们有家的概念,珍惜这个大家庭。”

  地震时,二年级原有两个班70人,地震后只剩16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班。如今,这个班是5年级1班,三年中没增加人,也没再减少。

  5月5日,5年级1班的潘宇说,地震后刚到水磨镇时,不太适应。大家跟当地同学“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还发生过冲突。

  后来老师教育大家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融入到当地同学们中去。随后,同学们跟当地学生打乒乓球、篮球,逐渐互相了解,融合在一起。

  潘宇班里曾有36名同学,震后仅剩9人。他说现在更愿待在家里,不愿出去,每次出去看到地震遗址,就会想起以前的同学。

  三年中,新的映秀小学从汶川其他地方补充进13名老师,现有35名教职员工。不过学生人数没有增加。

  “这个断层起码要经过四五年才能补充过来。”副校长张春东说。

5月5日,映秀小学的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新教室内上课。5月5日,映秀小学的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新教室内上课。

  “难题”

  被溺爱的孩子

  学生们一直在接受心理辅导,从香港来的社工,2008年就开始住在映秀小学。

  不过老师们觉得,孩子们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经过地震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有些就不爱学习了。”思想品德课老师龚冬梅说,地震后,学生们得到的物质捐助很多,他们知恩,但是感恩的意识,还没完全树立起来。

  如何教育孩子们“感恩”,成了老师们的难题。

  5月6日,副校长董雪峰说,地震后要复课,让学生进课堂是首要任务,学生们把学校的规矩都抛到脑后。2008年9月1日,复课后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其次才是抓学习。

  “地震后,学生们得到的爱太多了。”张春东说,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孩子不仅是社会上的关注比较多,家长们也甚至用“溺爱”来对待他们。

  这样下来,给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爱学习。“就是老希望别人爱我,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张春东说。

  龚冬梅说,她有一次给五年级代语文课,当天正好有香港人士来看望学生,学生们态度漠然。

  学校教育同学们“感恩”的标准是好好学习,报答社会。

  张春东介绍,搬入新校园后,全校开展了主题活动,通过对新校园和新校规的介绍,希望让同学们树立起爱护校园、改变生活习惯的意识。

  映秀小学还新开了一门《生命生活与安全》课,主要讲授面对危险如何注重安全、自救等方面的知识。

  现状

  “正在直面生活”

  “所有的生命都精彩”,这是新映秀小学操场上的一句标语。大门正对着的标语则是“奏响生命最强音”。

  5月6日,谭国强说,对于生命的尊重,感恩社会,是映秀小学今后的办学理念。

  三年中,映秀小学没组织过学生去公墓扫墓。老师们会在每年清明和受灾日去。

  “去多了,对活着的人精神还是有影响。”张春东说,今年清明节,他们20多位教师去公墓献花,看到墓碑上先前同事和学生的名字,很难受。

  有老师建议将原小学的物品放进重建陈列室,不过,多数人反对。他们甚至不愿将遇难者的遗物和照片,放进新的校园。

  副校长张春东说,县里有领导也提过,“往事勿回首,重要的是展望未来,那才是我们的生活。”

  新校园让学生们高兴。学生潘宇说,在老师的要求下,大家都会珍惜和爱护这个新家。

  映秀小学幸存的20多名老师,80%家庭都不同程度受灾,像谭国强、董雪峰等失去妻子和孩子的老师也不少。

  三年过去了,有些地震后初期不敢说的话,现在也可以说了。不过一些老师说话仍然会顾及那些家庭受创伤的老师。

  龚冬梅说,刚地震时,她从不敢在那些老师面前提孩子和自己的亲人,平时聊天也会注意这些细节,怕他们心里难过。

  学校不定期举行篮球比赛,组织卡拉OK比赛等活动,希望鼓舞老师们。

  这几年,数名老师也都组建了新的家庭,又有了孩子。校长谭国强去年也新组建了家庭。

  “说明老师们正在直面生活。”董雪峰说,有了儿子后,注意力开始转移,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 重建数据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的数据,截至2011年3月,四川省142个地震受灾县需恢复重建的8323所学校,累计开工8322所,已竣工8166所。

  另一方面,四川省政府于2010年11月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原来生均经费小学300元、初中500元,提高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2011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 重建档案

  映秀小学

  【震前】

  汶川映秀小学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有历史沉积、厚重底蕴的老牌学校。有14个教学班473名学生,46名教职员工。

  【震后】

  映秀小学几乎被夷为平地。240多名学生和21名老师在地震中遇难。

  【现在】

  新的映秀小学在映秀镇岷江边重建,占地18亩,采用最新型的抗震技术,是映秀镇灾后重建的标志性样板工程。目前有6个班,168名学生。

  ■ 记者手记

  旗杆承载的伤痛

  如今的映秀,多数建筑都是新而美丽,如同一座度假村。

  不过,几处被保留的断壁残垣,将作为永久性纪念,时刻提醒坐在江边喝茶的人们,这里曾经受的苦难。

  映秀重建后,成为旅游“景点”。成都一些旅行社在“成都三日游”里增加了映秀。来来往往的游客,在地震遗址面前唏嘘,在镇子里逗留几小时,登上大巴离去。

  留给映秀人的,是这个景观背负的伤痛。

  对于映秀小学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原映秀小学的旗杆,是他们伤痛的记忆之痕。

  映秀小学副校长董雪峰和一些幸存的学生一样,三年来刻意不愿再进小学旧址。他渴望从地震的伤痛中走出,重新过上新生活。但哪怕一丁点的触碰,可能就会让他陷入彻夜难眠。

  虽然已过三年,提起地震的事情,谈话立即会变得沉闷压抑。

  相对大人脸上的沉重,地震对孩子的影响,显得要轻一些。不过,那个恐怖的时刻,其实也刻在了他们的记忆中。

  地震后长期跟踪映秀小学的社工李超说,本以为平时打打闹闹的孩子已经淡忘地震的情景了,但有次发生余震,正在吃饭的孩子们赶紧放下筷子,脸上神情紧张。

  李超说,他觉得,从孩子们的表情看,那次的影响可能将伴随孩子们一生。

  34岁的蔡会英地震后长期不愿出门,地震时,她的两个孩子都在映秀小学被夺去生命。她说,有次她去公墓上坟,一扭头看到小学的旗杆,心里特别难过。那以后,她每次上街买菜,都不愿抬头,怕再看到那根旗杆。

  不过,崭新的映秀,带给居民们生活的新希望,那些失去亲人和孩子的人们,也在慢慢抚平心理上的创伤。(专题统筹 宋喜燕 杨万国 本报记者 涂重航 北川报道)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