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王乃坤:残疾女性在慈善救助方面成为了盲点

王乃坤:残疾女性在慈善救助方面成为了盲点
2011年05月07日 11:00 新浪公益

  甄砚:谢谢秦国英秘书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下面是我们论坛的主旨发言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邀请了几位重量级的嘉宾进行发言,首先我们请中国残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常务副理事长王乃坤来发言。在我们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因为李金华主席还有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考察任务,所以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李主席退场。现在我们请王乃坤主席发言。

  王乃坤: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两年前,我也是一名妇女工作者,曾经在妇女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将近20年,今天我作为一名残疾工作者来参加我们女性论坛,就慈善文化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感到非常的高兴,对我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份特殊的责任,也是一份特殊的感情,下面我想就慈善文化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一、慈善文化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精神动力。众所周知,伴随着我们过程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公益慈善事业不组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发挥不够,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我们注意到中共中央在若干问题当中提出,要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在刚刚颁布不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也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来促进和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来保证我们这个社会能够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可以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慈善事业经历了起步、探索和传播的过程,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使全社会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被大大的激发出来,慈善理念空前普及,公益组织特别是民间慈善机构快速增长,但是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公益组织数量和结构,公民慈善活动的参与力度,还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力我们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慈善文化建设的滞后,则是目前我们国家慈善事业发展不成熟,规模不够壮大的一个主要的因素。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不仅能够弘扬先进的文化,环节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慈善文化研究,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我们国家慈善事业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二慈善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内涵,首先以人为本的慈善观、价值观是慈善文化的本质属性,对于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同的过度可能因为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差异而有所不同。就我们国家而言,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所倡导的公益价值理念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契合,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本出发,尊重和保护人权,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讲具体一点就是善待他人、关心弱者、履行社会责任。无论是女性还是残疾人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由于历史传统和特点,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惯性过程当中,部分女性失地、失业等女性,使他们成为了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帮助她们获得平等的权利和资源,分享改革开放的成为,这应该是慈善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二个基于平等尊重的特点是慈善文化的基本理念,慈善文化所长傲的不仅仅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更是体现在对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的肯定。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女性在个人财富积累和发展水平上处于劣势,但在人格上她们是平等的,她们希望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渴望获得社会平等的对待,为此她们自己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一些残疾女性,他们身体残疾了,但是精神病不残疾,只要我们的社会给予他们平等参与的条件,他们就可以克服困难,创造人间的奇迹。帮助弱势群体是出于社会道德的无偿奉献,接受帮助是困难群体应该有的基本权利,因此一切救助慈善行为都应当以尊重权利、人格和尊严为前提,以满足需要和促进发展为目的。第三,以责任为基础的道德教化是慈善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慈善概念当中,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都拥有的自觉,个人的社会责任是自觉承担对弱者和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体现了现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有权利,也更有责任为建立一个和谐与稳定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遗憾的是这种社会责任意识至今在我国公民尤其是一些企业当中还比较淡漠,所以我们应该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作为慈善文化建设的重点来进行培育。总之,慈善是一种美好精神价值的向往和追求,我认为责任和义务是辩证的,在善待他人帮助弱者的过程当中,救助着自己也能够获得助人的快乐。它会因为具有慈善精神而富足而高尚。第四,志愿精神是慈善文化的精华,慈善是神圣而崇高的事业,因为它体现不仅仅是捐钱和赠物,还是人们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大家都记得在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如潮似水,他们不计报酬,自觉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正是这种人人皆可慈善的志愿精神,唤醒了人类的大爱。深厚的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一些国家我们在慈善文化的培育和传播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对慈善借助和帮扶上还存在一些理念和认识上的误区,为此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中国的慈善文化内涵应该更多的融合现代慈善文化的要素。纵观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社会,慈善已经从传统的扶贫济困、震灾援助、社会福利的领域拓展到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全人类,成为更具和平、进步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的行动。慈善行为更加强调平等为主,也更加注重公开性、志愿性、鼓励性和公益性。因此中国的慈善文化也必须应该与时俱进,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升华。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将性别的主文化纳入到慈善文化的主流当中,提示全社会能更加关注女性的特殊需求,缩小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

  第二点建议是女性公益组织应当更多的承担起弘扬慈善文化的历史责任,慈善事业是以慈善文化作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来支撑的,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点,慈善事业才能够得到大力的发展,才能让慈善成为公众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在众多类型的公益组织当中,女性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是比较高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宣传和倡导慈善文化的责任,把慈善文化建设贯穿在项目执行,内部管理、对外宣传的全过程。在提高女性公益组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促进慈善事业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全民的文化。

  第三点建议是公益慈善应该更多的关注残疾女性,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因为生产、交通、医疗事故,因为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残疾事件发生,我们中国的残疾人总数达到了8400万,残疾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负担,它是我们这个社会在人类现代化进程当中,所要必然付出的一种代价。因为身体上某些功能的缺失,残疾人他们有着听不到父母的呼喊,看不到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家门,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当中最弱势者,而残疾人当中的女性,因为具有残疾和女性这两个特征,使得她们再教育、就业、婚姻、社会参与等方面使她们比男性更多的困难。事实是当我们在强调男女平等的时候,残疾女性这个群体常常被普通妇女群体所代表,在我们强调残疾人应该以健全人获得平等权利的时候,残疾女性又往往被残疾人给淡化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面,妇女的利益就已经包括了残疾女性的利益,残疾人的诉求也就包括了残疾女性的诉求,这样的结果是残疾女性在慈善救助和受关爱这个方面就成为了一个盲点和空白。联合国残疾人权益公约中明确提出残疾女性和残疾女孩在家内外往往受到更多的歧视,往往遭受更多的暴力伤害,公约要求我们确保她们能够享受基本的自由和人权。所以我代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呼吁全社会和今天在座的所有人员、慈善组织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在我们研究讨论慈善文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多一些残疾女性的视角,在我们开展慈善行动的时候,能够针对残疾女性的特点,多一些个性化的服务,把帮扶残疾女性作为我们弘扬慈善文化担当社会道德的重要任务,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建立起针对残疾女性的立体化的帮助体系,让残疾女性得到更多的,更及时的,更有效的帮助。

  谢谢大家。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