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数据证明,我国急需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有许多教训警示,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必须秉承公平与均衡的原则。
“入园难”“入园贵”的呼声终于唤来学前教育立法的启动。日前,民进中央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尽早实现学前教育立法。早前,教育部在公布年度工作重点时,已表示今年将启动学前教育立法。
公益性是学前教育的关键词,无论是政协委员的提案,还是民间舆论热议,都呼吁政府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公立幼儿园的覆盖范围,并期望能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增加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普及学前教育的前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依靠高学费、高入学门槛的民办幼儿园显然是不可能的。
谈到公共财政投入,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平、公正的问题。历史欠账多,投入缺口大,有限的公共财政不可能如一夜春雨,普降大地,如何让有限的公共财政实现有效投入、公平投入,这是立法者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着眼于社会公共需要,它需要弥补由市场而引发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民众收入的差异。
在经济发达地区,公立幼儿园的财政支持相对容易到位。自2009年以来,已有不少城市逐步开始公立幼儿园的恢复、重建,从今年起,还有一些城市尝试以助学券的方式,对每位入园儿童进行补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乡村,孩子们如何能享受到学前教育的温暖阳光呢?
同一个城市,学前教育资源如何均衡化,也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少城市存在这样的状况:城市里最好的公立幼儿园是省级或市级机关幼儿园。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去公益化”浪潮中,这些幼儿园因其特殊属性,得以幸存。也因其特殊属性,这些年投入一直没有减少,仍然占据着城市最好的地段,占有着最强的师资。《广东省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就明确列出省8所机关幼儿园一年花费超过6863万元,事实上,能够进入到这些机关幼儿园的,多数是机关干部子女。
有许多数据证明,中国急需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只占整个教育经费很少的一块。也有许多教训警示,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必须秉承公平与均衡的原则,曾经的教育失衡,让乡村孩童、贫困少年饱尝失学之苦。今天,我们动用公共财政来重新规划学前教育,当从公平起步。
本报特约评论员 郝洪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