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多数民间图书馆遭遇生存困境

多数民间图书馆遭遇生存困境
2010年12月20日 09:28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曾会生)在一些乡村或社区,一些爱心人士自筹资金开办民间图书馆,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书籍借阅。全国目前共有民间图书馆300多座。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多数图书馆面临生存困境,或无钱更新书籍,或无法正常运营。前日,在北京从事民间图书馆运营的人们聚到一起,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缺钱困扰民间图书馆

  前日,京城多家打工子弟图书馆、社区爱心图书馆的代表及多家基金会、公益组织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讨论。与会者共同研讨阻碍民间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几大难题。

  “请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更新书籍,都需要经费,没有经费图书馆没法运作”,金榜园打工子弟学校的商校长说。圣诺亚爱心公益理事山川则说:“软件的开发和普及不够,现在已经有不少组织开始投入在这方面”。而某打工子弟学校徐校长认为,图书馆的书不能用到实处,有的图书馆的书都是摞起来,积了一层厚厚的灰。此外,志愿者“望山鱼”认为,由于民间图书馆缺少网络平台,各自为政,很难做到图书馆之间互利和资源共享。

  专家建议各方共同投入

  据本次会议嘉宾、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教授认为,各民间图书馆需要企业、基金会、学校和个人联合起来,一起做。并呼吁社会机构给民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更多认可,不只是解决他们吃饭和收入的问题。

  西海固支教团杨利华女士建议,让各家图书馆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把各家图书馆的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急需的书籍放在上面,让大家资源共享。对于缺少专职工作人员的问题,LEAD阳光机构工作人员建议,可以让高年级的大学生做图书管理,把自己对书籍的爱传递给读者。

  故事:乡村“爱心图书馆”苦撑11年

昨日,徐继新在他开办的“爱心图书馆”整理书籍。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昨日,徐继新在他开办的“爱心图书馆”整理书籍。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昌平的“爱心图书馆”位于崔村镇大辛峰村,成立11年来,图书馆靠创始人徐继新自费运营。“爱心图书馆”向村民和流动人口免费开放。昨日,记者进门时,一位读者刚借了几本书。

  徐继新说,建馆初期,图书借阅率很好,最多时每天来100多人,而现在最多就十来人。看书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学生。徐继新说,由于经费少,书籍无法及时更新,当地人找不到想看的书,就不爱来了。目前,“爱心图书馆”有书8万册。徐继新说,这些书一部分是父亲和他的书,约十分之一是热心人捐赠,其他书是从旧书市场买的。徐继新回忆,2000年7月,他买了两摞书放在自行车上。车子爆胎,身上却没有修车钱,只好走20公里把书驮回家。

  徐继新目前靠租房和当法律顾问补贴图书馆,每年贴上万元。为了办图书馆,他租下村里200平方米的房子。2006年,村里不再向他收租金。徐继新的8万册书均按中国图书馆分类目录分类,编排上架由他一人完成。

  虽然困难重重,徐继新仍表示,打算明年建立电子阅览室,服务村里孩子。但他担心赚不到钱实现愿望。

  徐继新说,能坚持11年,动力是那些捐书的热心人士,还有自己对书的热爱。曾在铁道部工作的安宙老先生80多岁,他把珍藏的几百本书捐给“爱心图书馆”。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