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寻找民间孝亲榜样

寻找民间孝亲榜样
2010年10月12日 09:57 北京晨报

  以“弘扬中华孝亲文化,构建健康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造福健康 孝感天下——全国十大孝感瞬间征集评选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本次活动由北京晨报、新浪公益和广州信息时报三家媒体联合主办,广东骏丰频谱实业有限公司协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基金提供官方支持,通过新浪公益频道官网结合各城市社区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感动瞬间的孝亲照片和视频,通过网民和专家评委团的评选,选出“中国十大孝感瞬间”。百行“孝”为先,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一脉相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并弘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孝”文化,正是骏丰频谱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在征集令人感动的“孝亲瞬间”的同时,骏丰频谱也联合新浪公益发掘民间动人的孝感故事。

  蒲志钢 花季少年弃学救母

  蒲志钢是万源市魏家乡龙王堂村一名17岁的高中生,父亲在外打工,每月收入仅1000多元,却要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为了供蒲志钢兄妹上学,母亲蒲立碧节衣缩食,积劳成疾,舍不得去检查的小病痛在她随丈夫到福建打工后爆发,发展成尿毒症。

  每周两次的血液透析费用让这一家人不堪重负。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10多万元在前期检查治疗中已花得所剩无几。为了照顾妻子,丈夫辞去工作,每天在医院陪护妻子,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被迫切断。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经过检查,蒲志钢和妹妹的肾都无法和母亲配型,需要另找肾源。

  高昂的换肾手术费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妈妈是为了供我和妹妹上学累病的,作为男子汉,我要攒钱给妈妈治病。”每当想到这些,蒲志钢心里就万分愧疚。

  这个17岁的花季少年瞒着母亲退了学,带上堂哥的身份证到万源市官渡镇一家煤矿做起了矿工。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之后,他就将全部的钱寄给了母亲,自己一分钱也没留下,连香皂等日常用品都舍不得买。

  蒲志钢“弃学救母”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网友,他们给蒲志钢起名“孝顺哥”,并解囊相助,截至今年8月,蒲志钢母子已收到全国各地网友的捐款近13万元。蒲志钢也在当地教育局的帮助下,重返校园读书。

  彭茶秀 照料瘫痪婆婆32年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54岁的彭茶秀不知道这句古语,但她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孝敬老人要趁早,百年之后无遗憾。在生活中,彭茶秀的确也在亲身践行着大孝至爱的孝亲故事。

  彭茶秀自从和丈夫结婚以来,就与婆婆高爱菊生活在一起,32年婆媳俩朝夕相处,却从没红过脸。每天彭茶秀都要给婆婆削好一个苹果,并准备好一日三餐。高爱菊想吃什么,彭茶秀就做什么,一年到头,从不怠慢。三年前,高爱菊脑中风瘫痪,每天早晨,彭茶秀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双腿瘫痪的婆婆穿衣、洗脸、做饭和喂饭,还不顾脏累,每天帮婆婆擦洗身体,端茶送水。彭茶秀的精心照顾让瘫痪在床三年的高爱菊从未生过褥疮。忙完了婆婆的护理杂事,彭茶秀每天还要往娘家跑,照顾74岁的母亲。去年,彭茶秀的母亲被检查出身患直肠癌。母亲住院期间,彭茶秀在医院陪护母亲到深夜,早上又回到家里护理婆婆。

  “人总是要老的,长辈们在世时赡养好她们,为的是老人百年之后没有遗憾,自己也不会内疚。”正是这种朴实的情感支撑彭茶秀诠释了一段超越时空的32年婆媳情。

  孙成乐、刘巧真 农民夫妇垦荒收养85名老人和孤儿

  黄河故道河滩上,有30多亩地,是孙成乐夫妇一寸一寸开垦出来的。他们靠这些地的收成,开办老人院,义务赡养了49名老人、36名孤儿。

  孙成乐、刘巧真如今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但他们每天还要为目前义务赡养的8位老人擦身、洗脚,还要另外照顾3个孤儿。老人院的20间泥砖房都是孙成乐夫妇今年盖两间,明年盖两间,一点点凑起来的。

  居住的问题解决了,几十人的吃喝也曾让孙成乐夫妇相当头疼。他们硬是凭手挖锹掘将村北黄河故道上荒芜的河滩地开垦成30亩田地,以补贴老人院的开支。垦荒历经6年时间,期间孙成乐多次累倒在田间,夫妇两人的手磨得全是水泡。

  孙成乐最自豪的就是这辈子比别人做得饭多、送走的“爹娘”多。“忙忙碌碌40多年,我也62岁了,俺两口子养活了几十个老人,几十个孩子,现在回头想想,也怪值。”

  师雪梅 养女对绝症养父不离不弃

  今年59岁的师国龙,家住高邮市高邮镇高谢村。25年前,他与大他5岁的残疾姑娘相识结婚。婚后由于妻子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小孩。1991年,两人领养了一个刚出生20天的女婴,取名雪梅。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了五年后,师国龙的妻子因病去世。自此,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师国龙身上。

  由于积劳成疾,2008年,师国龙被诊断患上胃癌住进医院。知道病情严重,师国龙不想再把继女的身世隐瞒下去,主动说出了实情,还多方联系到雪梅的亲生父母。患病的三年时间里,养父怕自己哪天撑不住,想把养女交给其亲生父母,养女却怎么也不肯,不离不弃地反哺报恩……

  20岁的雪梅在高邮一家鞋店上班,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一旦拿到工资,除了留点零用钱外,都上交养父保管。上班都是从家里自带饭菜,从不乱花一分钱。

  乡邻们看到雪梅对养父这么孝敬,也十分动容,都志愿过来担当师国龙的“义务保姆”。生母虽然家境不宽裕,也被懂事的雪梅感动,从家里拿出5000多元给师国龙看病。

  师雪梅的感人事迹传遍了高邮的大街小巷,今年8月,她被提名为 “高邮好人”候选人。

  吴一凡 7岁幼童成母亲“守护神”

  当其他5岁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5岁的吴一凡已经承担起了照顾妈妈的重任。吴一凡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经常跑长途不在家。妈妈沈洪勇2003年因患结核性脑膜炎瘫痪在床,只有右手还能动弹。

  从很小的时候起,吴一凡就很独立,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洗衣服、煮饭……瘫痪在床的妈妈看着她洗衣服搓红的小手心疼,吴一凡还会很懂事地安慰妈妈。7岁到了上学的年纪,没有父母接送的吴一凡每天要走上七八分钟的路程,还要过一条大马路。父母给她配了一部手机,方便上下学路上联络。但小一凡为了省下手机费,从不舍得接听,每天放学接到妈妈的电话,就直接挂断往家里赶,因为她和妈妈有个约定,如果挂断电话十分钟之内没有到家就意味着“出事了”。

  感觉到妈妈的依赖,小一凡很少到外面玩,总是尽可能地陪在妈妈床前,家里的一缸金鱼是她唯一的伙伴。

  学习之余,当别的孩子都在玩的时候,小一凡还要洗衣、做饭、帮妈妈洗澡,爸爸不在家,她就承担起了家中“顶梁柱”的角色。女儿过早的懂事,让沈洪勇感到既愧疚又无奈。眼看小一凡一点点地长大,也让这个不幸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全国十大孝感瞬间

  征集评选活动

  参与方式:

  寻找你身边能够体现“孝”的感人瞬间,将他们拍摄下来,也可以选取你最珍贵的照片或在互联网发现的孝亲照片,这些影像要既可以体现家庭亲子之间的“小孝”,也可以展现关爱社会老龄群体以及忠孝国家的“大孝”,进行线上或线下投稿。

  线上投稿方式:将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发电子邮件至jfxgsj@sina.com,请注明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线下投稿方式:到骏丰频谱全国各地的服务网点报名提交资料。

  奖项设置:

  十大孝感瞬间发现奖:最终评选出来的十大孝感瞬间发现者成为本次活动的获奖者,将分别被邀请出席12月份在北京以及广州举办的“造福健康 孝感天下”颁奖晚会;

  线下参与幸运奖:将通过线下方式抽取20名幸运者,将分别被邀请出席12月份在北京以及广州举办的“造福健康 孝感天下”颁奖晚会;

  线上参与幸运奖:积极参加线上投票的网民,将抽取50名,获得骏丰频谱保健腰带一条。

  投稿时间:2010年9月11日至11月15日

  晨报记者 孔瑶瑶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