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中英志愿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中英志愿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2010年07月20日 16:01 公益时报

  志愿者服务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志愿服务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但是真正将其定义成志愿服务应该说是一个舶来品,时间并不算长。与英国等志愿者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者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志愿者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在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标志的结点:一个是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于1989年3月18日在天津成立,拉开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序幕;第二个是1993年团中央提倡志愿服务,在1993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另外,青年志愿者也是一支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已经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平稳发展。

  英国的志愿者服务远远早于中国,据英国志愿者服务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报告,上个世90年代后,英国志愿者服务管理开始走向正规化,如任命专人负责管理志愿者;就志愿服务程序和策略制订详细规定;建立对志愿服务的监督和评估体制等。

  2008年到2010年是中国志愿者服务飞速发展的三年。近年来,党和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国的志愿服务得到大力推进。2008年被称为“志愿服务元年”,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和年中的汶川大地震把中国民众公益慈善的热情如火山爆发式地引爆出来。南方冰冻灾害中,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在火车站、街头,包括在高速公路给遇困的人们送去水和食物。汶川地震中,除了捐款捐物以外,数以百万的志愿者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英国,志愿者服务的供需矛盾在中国仍然比较突出。在英国参加志愿服务非常方便,几乎是隔几条街就有一个慈善组织,你只需制定好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表,然后到居住地附近或者工作地附近的慈善组织登记一下,三两天的时间慈善组织就会有一个岗位的匹配。“在英国想做志愿服务的愿望非常普遍,做志愿服务工作,包括找岗位非常方便。像我们,更多的大学生和热情的志愿者想做,但不知道到哪儿去做”,中英志愿者交流项目中方负责人陈葵说。

  中英志愿服务岗位开发差别大

  在志愿者服务岗位方面,目前中国志愿者服务岗位比较贫乏,不够丰富和生动,对志愿者的吸引力不够。“比如有很多志愿者经常连续几年,每个周末都去敬老院跟老人聊天,但是作为一个志愿者来说,或者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他也想迎接更多有挑战的工作,他在尽自己的爱心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想做另外一个项目的志愿服务,这样也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而我们在这方面比较弱一点”,陈葵说。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在社区里面搞环境卫生这些东西比较多,另外就是像奥运、世博、亚运这样大型的活动。

  英国的志愿者服务注重服务对象本身的参与性。在今年5月的中英志愿者交流项目中,中英志愿者在中关村举办了关爱残疾人的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舞台,让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所有的公众进行表演,满足残疾人表现自己的欲望。

  “在此之前,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帮助残疾人,比如说扶着残疾人过马路,都是以帮助他们为主,其实残疾人真正的需求我们并没有完全知道,比如他有表现的欲望,他有上台演出的愿望,由于他上台不方便,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他就知难而退了。当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在考虑如何帮助残疾人的时候,英国或者国外的志愿服务组织,已经使残疾人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了,这使残疾人比接受志愿者对他的帮助可能要快乐的多。”陈葵介绍说。

  文化差异导致中英志愿者服务观念不同

  在国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志愿服务组织会设计一些项目把很多的临时失业的人员组织起来,让他们用志愿者的身份,或者是用失业者的身份到一些有爱心的企业里做工。据了解,目前英国和很多欧美国家设计的公益项目,就是让失业的人员处于就业和失业之间,称为“亚失业”,使他们一周有一两天仍然处于就业的状态,技能上有一个提高,一旦经济上有好转,或者某一个企业提供岗位的话,他马上就可以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这对于中国通过志愿者服务解决40到50岁人的就业,包括帮助很多农民工兄弟解决岗位有借鉴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英志愿者服务观念和形式上面,存在有很多不同。英国的参与者如果从事志愿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和组织一些志愿服务;中方的志愿者则要考虑参与什么样的志愿服务,这样在文化上使得英方的志愿者是主动性很强的参与,中方志愿者更多的是参与到某些组织组织的活动当中去。

  陈葵指出,从组织者或者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种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公益、慈善和志愿发展的成熟度,造成国外目前更关注被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的需求。

  “我们现在考虑的还是大多数公众的需求,因为我们是初级阶段,很多问题暂时还没有解决,没解决的不是少数人,甚至某些方面是很多人的需求,我们考虑共性的需求多一点,个性化的项目设计和服务目前阶段少一点。”(本报记者 王烨)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