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心理疏导站今年遍驻东城社区

心理疏导站今年遍驻东城社区
2010年01月11日 14:23 新京报

  本报讯 去年12月,大兴清澄名苑小区接连发生两起灭门案,给小区居民心理蒙上阴影。同时,也有人将导致案发的原因归咎于心理疏导机制的滞后。于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为市民所关注。昨日,本报在新京报网开展的调查显示,619位受调查者中,逾六成认为社区需要配备专业心理医生。

  近日,记者对石景山、东城和崇文等区的社区心理疏导站等心理干预机构进行走访,发现由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咨询师的不稳定性,以及居民的保护隐私意识等三原因,使其生存处境并不乐观。

  石景山古城西路北社区工作人员杨先生说,2007年,该街道在社区成立心理疏导站,但两年来仅有两人来进行心理咨询,“家丑不可外扬”导致居民不愿来咨询,除此原因,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咨询师不专业,解决不了大问题。

  而在崇文区左安漪园底商,1980阳光部落心理咨询公司从去年走进社区以来,每周都有个人和单位前往咨询心理问题。该公司心理咨询室设有菩提树放松室、音乐减压室和艺术创作体验室等,同时还设有心理咨询热线,服务形式较为丰富。

  对于“公办”心理疏导站存在的困境,一些居民希望政府加大投资,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在全市,东城在社区进行心理干预的意识属于较早,据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区将在各个社区筹建心理疏导站,以便长期帮助社区青少年、低保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群体解决心理问题。

  现状

  疏导站两年接待两人

  原因:居民担心隐私外露

  ●地点:石景山古城街道

  从2006年,石景山古城街道就陆续在两个社区设立心理疏导站。

  前日,该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社区居民压力很大,难免出现心理问题,为早发现早干预,他们在社区成立了心理疏导站,并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待。但自尝试以来,前来咨询的很少,加上心理咨询师均是义务的,“他们长期待下去也不现实,”后来就改为居民先预约。

  她称,他们的心理疏导站现在“名存实亡”,但居民迫切需要心理咨询师,她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大投入,在社区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也可缓解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

  该街道西路北社区工作人员杨先生称,两年来,社区的心理疏导站,只来了两个咨询者。居民对心理咨询认识不够,以及“家丑不外扬”的心理,导致来咨询者很少。

  该社区一位居民说,该疏导站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宣传一下心理知识,进行简单心理咨询,真正心理疾病严重者,还得去大医院看,“居民总感觉社区办的心理咨询室不够专业。”

  疏导站一出生就遇挫

  原因:工作人员不稳定

  ●地点:北新桥民安社区

  东城区设立的社区心理疏导站,心理辅导员刚被培训完,大部分就“夭折”了。

  东城区北新桥民安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丽丽说,2007年,东城民政局从辖区社区中的居委会副主任以上职务人员中,筛选出50多名学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但培训之后,因工作人员的调动和居民不认可等原因,该心理疏导站没有建成。最后,大家把学到的心理知识,都运用到社区事务中去了。

  “谁心里没点儿事?过阵子就过去了。”海运仓小区的侯先生称,心里有点想不开,和家人闹点矛盾就找社区心理辅导师说,“隐私保密不好,会被人家误会为‘精神有问题’,就更不值了。”同时,居民不认社区心理疏导站,也因居民没把心理问题当回事。

  【故事】

  终极关爱感动大妈

  从2007年至今,在石景山特钢社区,67岁的韩大妈经常为大伙义务理发。

  但她的变化,离不开小区5个老人办的民间组织终极关爱小组对她的心理帮助。

  “他们真诚待我,我也得为社区做点事啊!”韩大妈说,从1993年起,她老伴就患上脑血栓,整天吃药打针的,她的心理和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儿媳就和儿子离婚了。2001年,老伴又患上糖尿病,她每天要去医院照顾老伴,“那时,我的精神都快崩溃了。”

  韩大妈说,多亏终极关爱小组的帮忙,给她做心理安慰和分担压力,只要老伴要去医院,几个人很早就在楼门口等着帮忙。

  途径

  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全科医生有了解“心病”服务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先生称,目前,市卫生局整体规划,已建立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00多个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心理咨询服务,有的中心还有心理医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在到居民家中看病时,也有顺便了解病人的心理和家庭情况等的服务,一旦发现对方家庭存在心理问题者,将及时反映给心理医生治疗。

  对于未发现的心理问题患者,他则建议对方主动就诊,也可拨打热线。同时社区网络,也能使医生掌握居民的身体情况。

  张先生说,根据实际情况,目前在所有社区都设立心理咨询室,不现实。但他表示,现在北京市民中,还有因其他原因造成社区卫生站服务覆盖面积不到位的现象。这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先生称,他们卫生服务中心有多名心理医生,内科也能接受居民的心理咨询。他们的全科医生到居民家中治疗居民的病时,也开展了了解病人家庭环境等其他情况的服务,如发现有心理问题者,也会积极建议对方去治疗。

  建议

  ●专家王建一

  必须保护好患者隐私

  心理学专家王建一称,社区心理问题患者要主动找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交流,或到医院治疗。同时,社区可经常组织趣味活动,以使居民心情舒畅。

  她认为开展心理医生进社区活动,及时掌握居民的情况是个好办法,但必须保护对方隐私,而每个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不现实,“不能因为社区出现了人命案,就头疼医头。”

  她分析,社区心理咨询室之所以不被欢迎,除居民观念,还因对方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造成,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公司和医院开展的心理咨询受欢迎,服务质量高是主要因素。

  ●专家康耀南

  街道牵头设心理热线

  台湾艺术减压心理专家康耀南说,全国那么多人口,真正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也就是14万多,那么,在每个社区开展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室不现实。他建议由街道牵头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者挂靠社区服务站设立心理咨询师。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张伟峰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张伟峰 李毅哲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