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被希望工程改变的人生

被希望工程改变的人生
2009年11月12日 09:51 中国青年报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记者的提问,将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妇联主席王芳的思绪拉回到20年前。

  8岁那年,王芳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中死亡,母亲不堪猝然的打击而精神失常。整个家庭彻底陷入困顿,她和妹妹、弟弟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得知这一消息,团县委为王芳申请了希望工程的资助。鉴于王芳家的情况特殊,团县委还破格在王芳读初中时继续接受希望工程的项目资助,“家里就没有再出过一分钱”。

  王芳得以完成学业,靠的是一场爱心接力。初中毕业,得到团甘肃省委希望办公室力荐的王芳,又被山西省大同希望学校录取,“学费全免,生活费全包”。

  这样感人的故事,在甘肃省希望工程18年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像王芳一样,在他们人生的关键时刻,因为希望工程的爱心注入,发生了根本转变。采访中记者发现,受到资助的不少贫困学生对希望工程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在人生境遇发生改变后,以各种方式回报希望工程和社会。

  “对我来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种习惯。”这是庄浪县县委督查调研室副主任石佩奇朴实的心声。他现在自掏腰包捐助一个残疾女孩。这个女孩让他想起自己的童年——长在单亲家庭,家里仅靠12亩薄田供姐弟俩上学。从农村的家到县城的学校有20多里路,车费要1元钱,而这1元钱是童年的石佩奇负担不起的。

  当时,希望工程项目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每人一次性捐助200元。这笔雪中送炭的钱支撑了石佩奇的学业。他得以顺利地考入平凉市中等师范学校。

  18年前,甘肃省希望工程从资助贫困学生起步。1991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顾金池等省委领导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一名或者几名失学儿童读完小学、中学甚至高等教育。这种“结对帮助”的甘肃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延续至今。据统计,18年来,甘肃省希望工程已经累计筹集各类捐款1.32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 108968名。

  就读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杨枝鹏回忆,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他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当时,他的父亲身患肺癌,家里已经举债数万元。

  身上揣着从父亲医药费中挤出的两千元钱,杨枝鹏几乎是在无助与绝望中踏上了驶往大学的列车。这点钱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周后就已经只剩下一半了。

  来自“石油爱心助学基金”的捐助让他看到了希望。“希望工程的资助让我有了继续坐在大学教室里的勇气和信心,在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一双翅膀。”这名大学生深深地感慨说。

  杨枝鹏的学习成绩优异,他可以争取到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年2000元,为期4年的助学金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家里再不用为他掏一分钱。(本报记者 张鹏)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