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北京小区垃圾试点“源头分装”仍面临问题

北京小区垃圾试点“源头分装”仍面临问题
2009年11月02日 09:47 新京报

  随着城市扩张,一方面北京的垃圾产生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因居住区的延伸,对垃圾焚烧场、填埋场地点的选择难度越来越大,且其选址所诱发的邻避冲突正呈加剧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年内将在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为此,本报记者走访多个社区,发现当垃圾分类的理想照进现实之际,仍面临诸多困境需要破解,比如生活习惯的改变、运输终端的不配套,但相比于垃圾围城的困境,行动已无从选择。

  前日晚饭后,三里河一区5号院的常大妈将择下的菜叶和剩菜剩饭倒进一个垃圾桶,而刚刚用完的洗洁净空瓶,扔进另一个垃圾桶。

  近日,西城三里河一区5号院、阜外西里小区等32个小区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为了从源头把关,西城区为居民家免费添置了两个脚踏式塑料垃圾桶,用于垃圾分类。

  居民们说:“这种做法很新鲜,过去没见过。”

  垃圾袋垃圾桶免费发放

  常大妈说,过去也试行过垃圾分类,是由各家各户把袋装垃圾分别投入小区里不同的垃圾桶,“很多人没这个意识,让不少人半途而废。”现在,每家每户发了两个新的垃圾桶,情况有所改变。

  在常大妈家的厨房,摆放了两个新垃圾桶:高约70厘米,每只桶容量为10升。桶上白底黑字:一个画着3个循环的小箭头、写着“其他垃圾”;另一个画着鱼刺和苹果核、写着“厨余垃圾”。

  常大妈说:“剩饭剩菜、果皮枝叶之类的,凡是厨房里产生的垃圾,都装在厨余垃圾桶里;烟头、废纸、灰土之类,扔“其他”垃圾桶里。”

  同时发到常大妈手里的还有可降解垃圾袋,白袋写着“其他垃圾”字样,蓝袋写着“厨余垃圾”字样。

  据西城区市政管委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人员介绍,包括三里河一区5号院等32个社区的居民家,都添置了垃圾桶和垃圾袋,垃圾分类全面展开。

  在32个试点小区里,西城区市政管委协调区环卫中心设置专用垃圾桶,平均每隔3个楼门院就设一组3只120升的大号脚踏式垃圾桶,分为厨余、其他,并专为可回收垃圾设了一个桶。

  厨余垃圾被定向处理

  采访中,有居民反映,过去号召垃圾分类,可环卫车过来运垃圾时,又把分好的垃圾堆在一车里运走,“这样不就白分了吗?”

  已承包西城21个社区垃圾运送的北京晟月洁物业管理中心经理王少忠说,此次试点对居民“源头分类”出的三种垃圾,各有不同的运输方式,解决了居民的担忧。

  王经理说,对于“可回收”垃圾,西城区环卫中心可上门免费运输,送至市环卫集团的垃圾转运站,进行二次分拣。

  对于“其他垃圾”,由西城环卫中心的垃圾挤压车上门专运,送至附近垃圾楼挤压,最后由市环卫集团运送至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填埋。

  目前,“厨余垃圾”占每日城市产生垃圾总量的60%,特别是厨余垃圾渗离液,是主要污染源。过去对厨余垃圾一直采取混装、填埋办法。现在,试点小区的物业管理单位都和环卫中心签订《厨余垃圾清运协议》,由环卫部门定期派特殊车辆将垃圾运至南宫厨余垃圾处理站,进行生物堆肥,解除了厨余垃圾的污染威胁。

  王经理表示,担任厨余垃圾运送任务的车辆是由环卫部门定做的,日本五十铃运输车改装的罐车,容量在1-2吨左右,西城有3辆。此外,4辆小电瓶车也将参与运送。

  北京分类回收率达54%

  上周五,北京市政管委副主任陈玲介绍,全市已有2459个物业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回收率达54%,资源化率36%。

  在垃圾分类上,陈玲说,思路已经明确,在已被收废旧人员捡走的可利用垃圾之外,主要分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建立与生活垃圾焚烧和综合处理工艺相衔接的分类收集运输体系,使得生活垃圾增长量2012年下降到5%,到2015年力争实现零增长。

  对于运输和终端,陈玲表示,将以朝阳区为试点,探索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完整体系,但体系建立“仍需时间”。

  分类时间:2005年 现状:对流动人口宣传投入大

  宣传“跟不上”人口流动

  样本 1

  韶九社区

  作为北京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之一,东城韶九社区获得由“老社区,新绿色”基金会提供的支持:每半年组织跳蚤市场,鼓励居民交换或交易家中闲置物品;每季度固定回收日,居民将洗净后的旧衣物放到居委会指定处,联系专人回收,到一定量后,寄往贫困地区,形成持久的公益行动;每季度居民可将大型家具及家电放置在社区指定的回收站点,联系专人或专门机构进行回收。

  尽管如此,居委会书记吴详明依然担心,“经几年宣传,常住居民现在能很好地分类,可还有流动人口呢?”

  目前,韶九社区常住人口800多户,200多户流动人口。

  “他们都是从外地来京打工的小年轻,没这个意识。”吴书记坦言,实行垃圾分类多年,居民意识仍有待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是潜移默化的,小年轻流动性大,来一波人我们得投入宣传,可过几个月走了,又来一波,老跟不上。”

  现在,韶九社区每个橱窗栏,都挂着“垃圾分类”的宣传板,居委会每位成员当上义务宣传员。

  【声音】 居民66岁吴大妈: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断了哪一节最终都不会有效果,但我们会做好应该做的。

  分类时间:1999年 现状:分类垃圾出小区门便被混装

  坚持垃圾分类者越来越少

  2 建功南里

  到底还有多少居民在坚持垃圾分类投放,宋万吉不知道,但他知道,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宋万吉是宣武区建功南里社区自行车管理员,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小区垃圾二次分类的专门保洁员。建功南里社区有“北京第一绿色社区”之称,1999年4月,社区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投放到垃圾桶。

  现在,5个写有垃圾类别的垃圾桶仍摆放在小区门口。

  每天上午6点半,和下午四五点钟,宋万吉就要开始“扒拉”垃圾桶,开始二次分类。他解开居民的垃圾袋,把里面的“剩饭剩菜”挑出来,倒进物业专门购置的厨余垃圾处理机。处理机可帮助这些有机物发酵,使其变为有机肥,用来作小区的绿化基肥。“那些纸啊,瓶啊,一分出来,就被人捡走了”。

  “去年处理机开始出毛病,磕磕绊绊用了一年,今年初正式报废了”,物业公司的小戚说,厨余垃圾没法再处理了,更不利于宣传垃圾分类了。十几万一台的处理机,不是说买就买的。

  社区的老住户党桂芝说,实行之初,物业给每户居民分发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厨余垃圾,一个放其他垃圾,这样居民丢垃圾时便能随手分开了。“头几年,大伙儿都很自觉,热情也很高”。现在,能坚持这么做的,只有社区里老住户,大爷大妈了。“搬来搬去的人多,新住户一般就不理会了”。

  但即使小区内垃圾分类做得再细致,一出小区门就会功亏一篑。建功南里小区门口有个密闭式垃圾中转站,“只有一个垃圾槽,不管你有没有分类,全都往里倒,辛辛苦苦分类好的垃圾又混在一起,白干了”。

  【声音】 物业工作人员小戚:垃圾分类,仅靠居民身体力行是不够的,政府在处理垃圾分类上,设施设备必须跟上。

  观点

  用经济杠杆减量垃圾

  市政管委副主任陈玲:居民没把小区垃圾分类当回事,是“既没动力,也没压力”,卖废品赚钱就积极,分类其他垃圾,没收入没奖励,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垃圾没分类,会让邻居瞧不起,环卫车也不收。未来将建立垃圾从量收费制度,用“谁产生,谁付费,谁分类,谁受益”的经济杠杆,达到前期减量。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政府和舆论需宣传倡导,让居民意识到,人人都是垃圾危害的制造者,从而改变行为。制度上,对不可回收垃圾收费,而免费收可回收垃圾,市场作用会使老百姓尽量分类。

  垃圾还需分拣出厨余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刘阳生教授:北京家庭习惯卖废品,还有十几万“大军”捡走值钱垃圾,又经过转运站等多级分拣,填埋焚烧的垃圾没经分类的说法不对。其中有价值的已不多,再分拣不合算。欧美发达国家国情不同,没人捡垃圾,分类后可回收资源量多,体系不能套用在中国。目前还需继续分类的主要是厨余。

  让更多垃圾“值钱”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回收大军捡走了大部分值钱垃圾,但并非剩余垃圾都不能再利用了,建议培育上规模的垃圾资源化产业,使更多的垃圾“值钱”。(统筹/本报记者 吴昊亮 采写/本报记者 吴昊亮 李毅哲 林阿珍)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