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真情耀中华》:“非遗”继承人等你来参与(2)

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17:31  北京卫视

  至清朝民国年间,飞刀花鼓开始在巴蜀大地生根开花、广泛流行,许多民间艺人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艺进行演出和传播。由于它所需演员不多,道具也不复杂,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街头巷尾、庙会灯会和街市乡村都可以见到飞刀花鼓的影子。杂耍和曲艺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每当演出时,人们就会层层围观,不时爆发出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耍飞刀的演员手执七、八把锋利的小刀接连不断地抛向空中时,人们更是激动得拍痛了巴掌。

  飞刀花鼓的演唱曲目多为民间小调,诸如《山伯送行》、《山伯访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出关》、《孟姜女哭灵》、《祝英台求学》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且唱词通俗,曲调也非阳春白雪,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跟四川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飞刀花鼓的唱词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这反映了民间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门来自巴蜀大地的独特民间艺术,同时也受到国外观众的热捧。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墨西哥驻法国记者亨利克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称赞说:“你们的花鼓艺术就像一朵鲜花,永远开在法国人民的心里,我已经把你们这朵美丽的鲜花播放到西班牙、美国去了,并且我也会用文章把它介绍到拉丁美洲去!”法国阿维尼翁省省长观看演出后,也由衷地赞扬:“你们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到法国,使法国人民得到了心情的愉悦和享受。”在法国表演期间,《欧洲日报》、《自由南方报》、《解放日报》、《巴黎时报》以及《世界日报》都对飞刀花鼓精彩的表演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导。法国中央电视台还为此做了专题采访和现场录像。1998年,来自四川成都的飞刀花鼓还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远赴日本进行表演。这说明来自东方的民间艺术同样可以打动异国人民的心灵,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1995年,飞刀花鼓荣获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演绝技奖。2007年,“飞刀花鼓”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身为传人,她无力挽救“飞刀花鼓”逐渐淡出,更无法靠它生活下去,它已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1992年受邀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艺术节”表演,然后是日本;2006年11月,“飞刀花鼓”作为曲艺类技艺被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记者登门采访……即使顶着一堆光环,但“飞刀花鼓”还是刘陶这个民间艺人一个人的“飞刀花鼓”。

  师傅在世时,至少每月有20场演出,师傅去世后,接到的邀请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没有了。当靠“飞刀花鼓”活下去已很不现实了,刘陶学了更多东西,从表演方言小品到气功、轻功,从婚庆主持再到变脸,“现在邀请最多的就是变脸。”生活让她成为十足杂家,靠零碎接活来赚钱。曾出访法国和日本的照片,丢在杂物口袋了,师傅留下的3把飞刀,也压在床下了……“我不想看,看见了伤心。”刘陶说。

  刘陶家在中江乡下,她排行老大,下面还有4个弟妹。她渴望学习民间艺术,只因家境贫寒。刘陶15岁那年,家乡开办曲艺培训班,刘陶执意要加入。而父母坚决反对,只有奶奶支持,她贷款35元为刘陶交了学费。培训班要求学员自带粮食,没有父母支持,刘陶只有靠为学员煮饭抵粮。从学员到师傅的眼里,刘陶备受冷落。仅半年,师傅不容连粮食也交不出的学生,她与师傅打了一架,被迫离开培训班回家。不能学艺,父母按乡下传统要她婚嫁,刘陶不从,父母也不再接纳她,赶她出了家门,此后刘陶一直流落在外。

  不久,成都评书老艺人陶明成到中江表演,经人推荐,刘陶拜陶明成为师。陶明成表演遍及中国,刘陶一路随同学习飞刀花鼓。1992年,刘陶受邀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艺术节”表演,国外观众为了一睹飞刀花鼓绝技,不惜乘飞机前去观看,她第一次体味到作为民间艺人的荣耀。1995年,师徒俩结束漂泊留在成都。在外闯荡中,刘陶也已婚嫁,丈夫没有工作,嫌她“靠飞刀花鼓挣不了几个钱”,于是离婚。现在,刘陶独自带着5岁女儿,她时常会接到零星表演,过着简朴的生活。“小女娃子的时候,演得不好别人也欢迎”,她说,“年岁增长,零星表演邀请也越来越少,虽然已是飞刀花鼓的惟一传人,但离被遗忘的边缘不远了。” 她很无奈,从表演方言小品到气功、轻功,从婚庆主持再到变脸,生活让她成为十足的杂家,现实处境让她忧虑未来。

  五、羌笛与羌文化(四川北川)

羌族剪纸

  羌笛演奏 羌笛制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诗句流传甚广,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广为人知。与羌笛这种古老的乐器一样,羌族的刺绣、剪纸、碉楼等民间艺术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表征。

  羌族刺绣

  北川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0余条。其中涉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条,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卡斯达温舞、羌族瓦尔俄足节;四川省级3条,分别为口弦子、许家湾十二花灯、羌历年;绵阳市级30余条,有大禹传说、口弦子、羊皮端公舞等;县级20余条,此外还有尚未申报的名录及正在申报的40余条。

  羌族剪纸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禹的故乡——北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里的很多文化遗产也遭到重创。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口耳相传。但是,在此次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不幸遇难。地震中,市文化馆倒塌,在遇难的文化馆职工中,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他唱的羌族民歌再难响起。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人中,也有七八位遇难。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一名传人也已遇难,而目前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仅剩几人,羌笛面临绝响困境。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遇难外,很多羌族文物和实物的保护和收集也面临严重困难。2005年,北川县在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羌族民俗博物馆,好不容易登记了500多件羌族实物,但这些珍贵的文物还没有来得及展览,地震就发生了,大量征集的实物已经埋入了废墟,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挑花刺绣等等。

  到底有多少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在地震中损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果不抓紧时间去进行抢救性征集,很多反映羌族文化的实物就没有了。

  近日,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发出倡议,呼吁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关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命运的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抢救和保护灾区中羌族村寨、史诗、碉楼、民间歌舞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