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大众中国携手高校为大学生开辟成长空间

大众中国携手高校为大学生开辟成长空间
2009年09月01日 10:36 新浪公益

  携手同济,为集团和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人才储备

  同济大学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早接触、合作最深的高等学府,双方的合作始于1986年。在23年的协同发展与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大众汽车集团和中国汽车产业“双向供血”。

  在谈到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历程时,张绥新博士介绍说:“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就是随着上海大众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上海大众建立之后,按照当时合资协议已经把这东西考虑进去了,然后他们帮助同济大学建立起一个实验室,最后建立一个汽车系,一个动力系,汽车专业、发动机专业,现在成为汽车学院。他们的课程设置与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众帮助设计出来的。这也是得益于同济的德语优势,我们上海大众管理和技术骨干50%是同济出身的,我们许多德国同事来了以后他们觉得吃惊,大家一开会都是中国人,但是都用德语交流,这个确实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反过来讲,我们搞实习生培训中心以后,我们与他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不断反馈回去,请他们在教学中进行一些调整。”

  据了解,如今同济大学一年能够培养出近250名汽车专业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会加入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体系里面,另有三分之一会供职于在中国其他汽车企业。

  高品质人才培养项目——“大众汽车教育基金”

  2007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合作、培养高素质专业汽车人才,在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成员、人事与劳资事务总负责人诺依曼博士(Dr. Horst Nuemann)的推动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手上海大众,在同济大学启动了“大众汽车教育基金”项目,计划在2010年之前投资200万元人民币,以资助同济大学的大一年级贫困生,以及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四、大五年级的定向委培生。如今,经过两年多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张绥新博士对“大众汽车教育基金”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描述:“在整个项目中,上海大众负责‘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业务都是生产、研发等实实在在的环节。我们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一般是一对一的,找一个有经验的导师花三个月研究一个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料、实验室,在三个月的结束时候拿出一个报告,你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与我讲这个项目的效果非常好。到第一批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导师百分之百说第一批学生非常好,希望他们全部留下来。到第四年的时候,如果双方都愿意的话就可以收进来。像这样收进来的学生一进入企业马上就可以干活,因为他对企业比较熟悉了,对环境也熟悉的,工作流程也熟悉了,甚至已经认识了许多人,他去那个部门以后马上就融入公司,这个时候是很放心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主要开展‘预备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除了提供实习位置之外,我们在管理培训的时候,也经过各方面的面试,也有许多是在前面做实习以后进来的,经过面试过来以后有一年半的时间,不仅学专业课、跨专业的课程如领导力、人际交流等,同时在我们公司各个部门学习,在经销商那里学习,在生产部门学习,到实习期结束以后,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吸收进来。”

  大众(中国)为实习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部五层高的大楼里,常年都有一支“流动大军”,他们就是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实习生。据不完全统计,楼里面几乎每一个部门都有一到两个实习生,总数有50到60人之多,他们主要来自德国和中国的大学,此外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假期工作实践。在实习中,这些被划分在不同部门的实习生经常会出现跨部门协作的情况,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触及多个领域的工作,这样一来,实习生们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又为日后步入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部极富价值的工作经历和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让各国学子们的实习生活充满了意义,他们也会推荐自己的同学来实习。随之而来,实习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甚至曾一度让大众(中国)这幢五层办公楼的办公位置日趋紧张。

  在采访中,自豪的微笑总会时不时地浮现在张绥新博士的脸上,作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人力资源及政府关系的负责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角度阐释了这份微笑背后的含义:“大众汽车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不仅为企业本身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表率和榜样,作为一名‘大众人’,我为大众汽车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能起到行业领导作用而自豪。”

  此外,张绥新博士表示:“大众汽车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经将‘努力成为最佳雇主’列为战略性目标。坚持对本土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是我们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显然让张绥新博士意犹未尽,他还有很多大众汽车本土人才培养项目背后的故事可以在日后陆续分享给我们。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