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建设一个关注民生的慈善城市有什么不好

建设一个关注民生的慈善城市有什么不好
2009年08月19日 13:44 公益时报

  近日,媒体报道河南荥阳市提出建设慈善城市,弘扬慈善文化,倡导全民慈善行为,激活慈善事业生命力,扩大慈善救助范围。这本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即使是秀,也比那些所谓的门面秀强得多,至少,它会产生一个可期可见的结果。而一些评论界人士却不分青红皂白,拿政府慈善的大帽子扣上,似乎抨击成了他们的能事。

  事实上,荥阳市政府的慈善城市,目的是打造一个民生城市,它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所谓政府占位民间慈善的问题。

  它可以点燃公民心灵深处爱的火焰,可以照亮弱者前行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不容否认的是也有一部分人因病致贫、因灾致困、因祸致残,沦为弱势群体。保障这些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履行好这一职责,不仅要靠政府的努力,还须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保障能力同社会互助方式互联,政府资源同社会资源互补,政府行政力量同社会动员力量互动。荥阳建设慈善城市,全方位开展系列帮贫、济困、助学、助孤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关爱,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

  能够激发城市和谐发展的动力。慈善,人人向往。捐助者,因慈善而获得造福感、责任感;受助者,因慈善而感到爱心和温暖,激发感恩心和自强心,进而弘扬美德,正民风、生和谐、缩差距、促发展。社会温暖越多,会激发越多的和谐。慈善事业的和谐基因,推动了社会“第三次分配”,在帮扶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方面优势突出、作用突出。发展慈善事业,将政府“德政”和民间“善举”有机结合,能够激活更多的社会和谐因子,使困难群体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时时感受党和政府关怀,感受社会温暖和公平,抚慰情绪、缓和矛盾、弥合裂缝、融洽关系,暖人心、稳人心。荥阳建设慈善城市,把慈善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能够引导全社会讲关爱、讲责任、讲奉献,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避免道德危机,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保鲜”公民的慈善之心,保持公民的慈善之举,需要良好的机制。荥阳在慈善城市建设活动中,搭建“慈善超市”、“慈善药店”等十大载体,健全了慈善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建立了由纪检、审计部门组成的慈善款项管理监督组织,定期向社会公布监督结果。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把慈善事业置于阳光之下,保证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人民期盼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慈善家的涌现。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出席中华慈善大会的代表时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慈善事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荥阳立足本地市情,顺应群众期盼,动员全市人民建设慈善城市,我们为此举叫好。作为一个民生工程,需要我们呵护与支持,值得我们鼓掌鼓劲鼓励。(文/向问天)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