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秦佑国:震灾区重建中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秦佑国:震灾区重建中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2009年05月21日 18:52 新浪网

  过去一年,“汶川大地震”各灾区正在全力推进的重建之举无疑是展示中华民族“春风吹又生”般坚韧的最有力证明。按照“两会”期间四川省副省长魏宏的说法,四川省力争到今年9月份全部完成农房重建任务,到年底完成学校和卫生医疗机构恢复重建任务的95%。但是,如何把对地震的反思应用于实践之中,重建灾区的人类发展、民族文化与自然保育之间的平衡,恐怕是摆在人们面前持续的重大课题。

  正在灾区展开“马尔康爱心援建行动”的欧特克公司(Autodesk),是这个课题的探索者之一。在藏语中,马尔康是“火苗旺盛”之意,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这个美好的寓意被欧特克赋予到公司的灾区重建公益项目上。马尔康也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的名字。大地震灾区的不少地方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并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我们希望不仅提供一个新的房子给灾区人民,还要尊重他们的文化传承,而不是一概把他们当成是全部一样的人去盖房子。”马尔康行动发起人及总负责人、欧特克中国研究院院长黄健铭说。

  3月19日,欧特克正式启动清华大学设计方案征集大赛。大赛将面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征集百套用于四川灾后重建的“爱心农宅”优秀设计方案,并从最终获奖的10套方案中优选出5套,交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完成达到施工图深度的技术图纸,于地震周年之际捐献给灾区。

  欧特克大中华区总裁王春文解释说,灾区重建要考虑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在跟时间比赛,已经过去一个冬天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过冬很舒服,但四川的冬天很难过,即使缩短一个冬天对灾民也非常重要;第二是当地物资非常短缺,如何循环利用现场已有的物料,需要重点考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行动持续唤起不同地方的人们去关心重建与当地社群之间的关系。”王春文说,“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需要延续好几年。”

  设计方案征集是马尔康行动的重要一步。之前,欧特克的项目团队多次深入灾区进行实地调查、选型、建模和实验,确定了轻钢结构生态住宅的“马尔康方案”。该方案采用薄壁型钢作为建筑龙骨,用普通螺栓进行钢结构连接,同时用大量斜撑和拉杆来确保结构稳定。迄今已完成的示范房屋有德阳地区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厕所、绵竹市九龙乡一栋两户的试验房,以及在建的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杨柳村56户示范村项目。

  针对灾区重建过程中的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商务周刊》采访了此次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长及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佑国教授。

  《商务周刊》:目前灾区民宅重建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一定能适应当地农民的需要。从一位建筑专家的角度,您认为应该如何考虑灾区民宅的重建?

  秦佑国:地震以后,关于灾后重建有很多观点。坦率地说,这里面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我认为在满足基本抗震要求下,灾区民宅一定要实现多元化,应该尊重各个方面的各种重建途径和方式。如果是政府出钱以救济性质建造的房屋,我坚持认为应该就是三间正房,也就是农村的一间堂屋和两个厢房。其他的,比如厨房、厕所、猪圈,都让农民用旧材料自己盖去。

  这中间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要避免以行政意志或者所谓的专家意志去强行推广某一个方案。在农民自建的情况下,我们只提供一个基本技术体系,主要由农民利用旧有材料来做,反而会更好。老房子一震就垮掉了,现在应该告诉农民如何让房子不垮。例如砖混结构的墙要不要打一个圈梁,如果没有钢筋混凝土圈梁,能不能做钢筋砖带,之前都是没有的。这些可以进行技术性规范并且向农民推广,农民可能还是自己盖房,但他已经有了抗震的技术性要求。我其实很主张这样一种模式。

  《商务周刊》:您提到了灾区民宅的多元化,其中是不是包含着当地人文在房屋建筑上的传承,并且要实现与农业、自然的天人合一?这种想法落地的困难有多大?

  秦佑国:如果农民自己盖的话,他更明白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考虑到文化传承,对好的民宅进行保护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让所有人都必须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如果一个设计师在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时还是照搬原来的房子,那就是一个没出息的建筑师,应该要提取其中真正属于文化传承的东西。比如中国原来盖的别墅都是西洋式独栋住宅,院子在外面,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而中国的模式是外向的相对封闭性,院落在里面,对外保证家庭的私密性,内部的空间却是开敞的、流动的。把握了这个特征,即使盖成的是一座完全现代的别墅,也一定传承了中国文化。

  马尔康方案也是这样。钢架结构怎么传承传统文化呢?只要让农民自己搭建,像羊头、老玉米、南瓜,可能又会挂在那儿,文化氛围就又出来了,这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非要给他们设计一个文化的传承,造就一个文化传承。

  《商务周刊》:从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6年的丽江地震,再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这么多年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哪些变化,有哪些利弊和反思?

  秦佑国:地震是一个自然灾害,但我们发现不是地震把人震死了,而大多是地震把房子震垮,房子再垮下来把人压死了。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只要按抗震设防、完全根据建筑设计由正规单位去修建的房屋,几乎没有伤到人。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所谓抗震,首先就是选址。比如北川县城,地震没有震垮多少房子,但是山体塌下把房子掩埋了,就是一个教训。其次规划也很重要。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他在规划中有两点:一个是不管是否在城市中心、有多高容积率,都建有避难场地;还有一个是中小学的建筑抗震等级比其他建筑要高。中小学生的生命很宝贵固然是肯定的,但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地震以后学校要停课,空出来的教室、操场和体育馆等是最好的救灾安置场所。而我们这次非常糟糕的是很多学校先垮掉了,这是一个血的教训。第三才是单体设计,比如马尔康方案选择轻钢结构,除了钢材本身是一个绿色建材,钢结构的抗震性也比较好。

  《商务周刊》:但轻钢龙骨真的适用于这种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吗?马尔康方案有欧特克这样的设计软件公司深度参与,他们的高科技软件是否符合当地实际?

  秦佑国:你仔细想想,全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龙骨,哪一种更合适地震灾区?木材是最好的绿色建材,但建立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灾区现在还有森林吗?在森林资源被极度破坏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推广木结构。如果用钢混的话,对施工的技术要求反而更高,混凝土搅拌不好或者养护不好都达不到抗震需要的强度。我们现在把轻钢结构送到重建地区,第一是好运输,因为它很轻,不像水泥,第二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正因为后面有高科技配合,所以现场施工反而很简单。后面一个是欧特克这样的公司非常重要的功能。具体而言,农民选中一个房型以后,通过欧特克的软件可以很快自动模拟生成相应的物料清单、施工管理流程和成本核算单,从而保证方案的建筑设计环节与施工环节的贯通。工厂完工后再运到施工现场,农民既可以做到个性化,不管盖多高的楼都可以在短期内完成,现场装配也不会特别复杂。这看似高科技,实际却是根据当地情况寻找到的一种技术平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适宜技术。因为重建地区恰恰在山区,交通不方便,如果在平原地区,靠近一个建筑公司,买混凝土很方便的话,我们不会去推广这种技术。

  “马尔康”在行动

  --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教授谈地震灾区重建中标准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记者 张娅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