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行动--草根环保事业的成长(2)

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17:26  新浪公益

  李波:我觉得自然之友一方面要在很多环境媒体上变得更专业化,我们的会员里很多本身就是专家,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和他们一起合作,而不是我们自然之友八小时内工作的那一批人自己在开展工作。另外自然之友,我自己感觉自然之友是一个很小的团体,它能解决的环境问题很有限,但是这个会员的组织它能起到的公民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刚才前一个环节的同事们,那些朋友们说到,我们的公民教育,我们要理智地知识化地,有参与地至上而下地做很多环境。我相信会员组织有很大的潜力发挥作用。

  主持人:廖应该是,刚才说自然之友15年,地球村应该有13年了,廖老师也是很资深的环保运动的人士。我想知道的是,廖老师,您现在从事的环保运动或者这项工作的时候,跟以往相比较发生了,是不是会发生一些思路上和工作方式上的调整?当前开展的工作跟以往你做的项目,或者做法相比较,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廖晓义:我想是中国式环保,我其实追随西方很多年,纯粹做环境自身的保护。但是我觉得当我回家,在朝着中国文化方向回归的时候,我感觉到中国的生态智慧有很多可以吸收的东西,它还有心灵环保。我们对环境的污染本身是我们的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主持人:所以你的意思是说你转去做国学教育那些。

  廖晓义:我们要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生存模式,今天我们到场的参会者有几位是从大坪山来的村民,他们是生态协会的骨干,我想也许他们是今天这个场合唯一的一群来自乡村的村民。

  主持人:我们请我们这个项目的参会者。

  廖晓义:他们来自乡村,也来自灾区,他们在我们,包括地球村在内的相关的这些专家们和政府的合力的帮助下,正在探寻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因为我认为人类的环境问题要走出困局必须改变现有的生存模式。我们现在做的一个乡村,就是有安居乐业、静心、保健等方面的模式,希望这个模式能够为中国广大的乡村有所借鉴和贡献。我相信来自乡村的骨干们,以及大坪山的村民们能成为引领这个新的生存模式的先驱。这就是地球村这几年的一个大的转型。

  主持人:听起来你已经成了一个新的治理模式,所以可能就不只是环境本身了,这个外沿已经比较大了。你觉得干这个事中间你觉得最力不从心的事在什么地方?

  廖晓义:像灾后重建力不从心的是盖房子、修路,这些都是我力不从心的。好在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还有生态协会作为骨干,他们愿意选一种新的生存模式,他们要重建房子,盖生态屋,选用了节能型的建筑。他们要做产业的转型,要做自然养生,要做中国式环保的惜物,同时还要静心,最后还要共治。在这几个方面探索一个新的生存模式。所以我想说到这个话题,我想特别地也代表我们大坪村送给主办方一条手绢,叫守望家园,这个手卷也是大坪灾区灾后重建的新的产业。下面还有一家守望家园,村民亲手绣出来的。我借此呼吁一下,我们捡回小手绢,减少使用餐巾纸,加入绿手绢活动。

  主持人:我们下面请书盟,你的调查中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意识中间愿意支持环保方面项目的资源,你感觉第一它是什么样的概念?有多高水平?另外一个从趋势上来说是上升还是下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公益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