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外资慈善的长效救助机制值得借鉴

外资慈善的长效救助机制值得借鉴
2009年04月23日 10:45 华夏时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跨国企业、外资慈善机构积极为灾区同胞提供资金捐赠、物资援助,还派遣专业的救援团队前往灾区帮助救灾,为救灾工作提供了非常及时专业的帮助。”近日,谈到在四川地震后跨国企业的表现时,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廖国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去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众多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一同,在第一时间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钱捐物,救助灾区。但与此同时,部分跨国公司行动迟缓以及对灾害的严重性判断不足,从而遭遇了国内舆论的抵制,网络流行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盛极一时。

  但事实上据记者了解,一些跨国企业除了进行捐助外,更多的是选择了与权威慈善机构合作搭建一个长期且可靠的募捐平台,以更好地救助灾区人民,这种做法同样也值得国内慈善事业发展借鉴。

  慈善理念和机制的差异

  “跨国公司和外资慈善机构的慈善理念与国内企业和相关机构相比有较大差异,他们更注重长期性的公益援助。”廖国龙表示。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源于西方工业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在四川汶川地震后,众多的中国企业在第一时间积极行动起来,捐钱捐物,尽最大努力帮助受灾群众。“但一些跨国公司由于机制的差别,他们基于长期性公益援助理念,在地震发生时向灾区捐赠了他们的公益预算金,而国内企业纷纷提供巨额捐赠,这样的对比曾经让这些跨国公司和外资慈善机构的形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廖国龙表示,其实,为受灾地区捐钱捐物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快捷的救助渠道,但如何能够在灾后重建中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是最为重要的,企业需要用固定的慈善预算和体系来持之以恒地推进。

  “然而,跨国企业的长期性援助往往被人们忽视,在‘5·12’之前,这些跨国企业和外资慈善机构就开始长期支持中国的公益事业,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他们也很重视对灾后重建的长线援助。”廖国龙表示。

  据介绍,地震之后,很多跨国企业希望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协商,在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发挥各企业特长,建立起长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让救助慈善行为得以延续。

  外资慈善的借鉴作用

  专家认为,现阶段中国慈善资源的开发程度还很低,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空间很大。在企业慈善文化、慈善组织、慈善捐赠和慈善项目等方面,都有需要开发的空间。

  也有分析认为,目前在慈善捐赠的运作成熟度方面,国内企业明显落后于跨国企业。分析表示,虽然近3年内不少国内企业的捐赠力度加大,在单项绝对数额上甚至超过跨国公司,但从效果上看,跨国公司的资金投放与运作效果似乎比国内公司更胜一筹,即少花钱多办了事。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跨国公司进行捐赠时有明确的目标有关,这也体现出跨国公司在慈善活动中较强的策略性。

  当然,中国企业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和由此产生的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是无法忽视和否认的,但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