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让灾区残疾人学会自己走路

让灾区残疾人学会自己走路
2009年04月23日 10:43 华夏时报

  一个四川的朋友不久前刚刚从灾区回来,说起了他在四川地震灾区看到的两点变化。一是很多当地山区的农民借着灾后重建的机会,都选择了放弃务农,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深山,进入到城市生活;二是无论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还是各级地方小乡镇,都在忙着搞基础设施重建,导致当地建筑工人供不应求,工资水平要比应届大学生高出好几倍。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明确表示,中央4万亿的投资中,将有1万亿用于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与此同时,四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也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的涌入,包括万科等一大批地产商也早已纷纷进驻当地。一时间,四川地震灾区,资金的流动异常活跃。如何用好中央政府的投资,如何正确引导民间资金的流向,都成为灾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房子倒了要盖新的,无可非议。然而,除了盖新房之外,地方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重点应该是社会秩序的重建,而社会秩序重建的基础是经济秩序的重建。当前,大批资金集中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显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当地短时间内面临的就业压力,特别是解决那些因地震而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依靠基础建设支撑起来的经济繁荣是短期的,也是畸形的,也必然造成“脑体倒挂”成为目前地震灾区就业市场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只有着眼于长远的投资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四川地震灾区在完成了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经济秩序的建设成为下一个投资的重点。如何建立新的经济秩序?面对大批群众因地震导致财产损失,需要更加重视投资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只有解决了灾民的就业难题,才能谈及消费的重启,整个灾区的经济秩序才能够得以持续。怎样通过投资来带动就业?一方面是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进行政策和金融上的扶持,另一方面,将教育培训作为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点投资项目。

  于国于民,教育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投资。教育代表着为了提高未来生产效率而在某一时点而进行的资源支出,与其它资本形式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是,教育投资是与一个特定的人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得教育将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本。这种资本将极大地推动灾区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如何将钱花的更有意义上,政府投资是如此,慈善捐赠项目亦是如此。就业,是每一个人的权利。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稳定就业,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这其中,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大地震造成了四川当地新增残疾人数量的急剧增长,其中仅绵阳市就新增残疾人14558名。灾后重建过程中,他们不仅有身体康复上的需求,也有生活保障上的需求,同样有自身价值提升的需求。

  在“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成都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华夏时报社联合发起的“新叶工程”将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向全社会筹措专项基金,建立一个集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训练的综合服务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利乐公司、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加入,而这种创新的捐助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关心残疾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地震无情,人间有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残疾人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对于未来生活的忧虑;面对四面八方的慈善捐赠,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在全社会的帮助下重树生活的信心。就业,开创新生,地震灾区的残疾人渴望在全社会的爱心扶持下,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之路。(文/张学光)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