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慈善排行引出扬善模式之辩

慈善排行引出扬善模式之辩
2008年01月18日 11:23 公益时报

  人们对在目前慈善法律缺失的情况下,慈善排行榜给慈善事业带来的积极促进和凝聚作用有着十分的期许。

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颁奖典礼现场

  白晓威

  自《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排坐次以来,如今排交椅式的评比甚嚣尘上,排行榜,金牌奖、入围奖甚至提名奖……

  长安社会保障文化研究所筹备人兰增干曾用《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排交椅来暗指当今的各种排行榜。“现如今,什么都好像一定要排出个坐次来,否则心里就不舒坦。”

  但是兰增干却给中国慈善排行榜更高的“礼遇”:中国慈善排行榜却与众不同,它并不只是表达,谁“武艺”最高、谁“辈分”最高,善榜更像一个警钟,向众人拉响慈善响铃。

  有评论人士分析指出,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和谐社会必然需要保持社会的适度平衡,这需要政府进行调节,更需要大多数人的参与,尤其是社会的强者、在财富榜榜上有名的人。

  他们认为,财富榜和慈善榜都是数字游戏,他们表现的都是数字、高低,一种社会衡量尺度,但是在慈善榜的背后,还包含着一种认知、认同。

  拿什么能激励企业捐赠

  毋庸置疑,“中国慈善排行榜”确实以排名先后的方式激励、激发了一些富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如同财富榜鼓舞所有人关注财富一样,慈善榜倡导众人关注公益慈善,鼓励富人积极回报社会。

  专家认为,在中国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心态已经由经济型、功利型转换为民主型、公益型。

  似乎企业扬善潮已经万事俱备,但是实事上东风却还未到来。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篇题为《慈善榜能让富豪们多做善事吗》的文章认为,指责一些有钱人“为富不仁”欠缺说明力。文章指出,明白而且愿意“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中国富翁应该还是比较多的,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捐钱,相信更多还是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比如,对保护私有财产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慈善团体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欠缺鼓励捐款的法律制度。

  其次,中国的一些慈善团体确实存在着公信力问题,而且透明度不高,富豪们当然不愿意把自己的钱捐给某些慈善团体,恐怕这些善款并没有如数地转交给那些应该受惠的弱势群体。

  其三,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鼓励纳税人捐款给社会慈善事业的法律,比如说捐款多少就可以享受减税甚至免税优惠等,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这样的法律。

  此外,博客中国网站登载的一篇文章指出,我们既要为富人的慈善行为拊掌而呼,更要去尊重富人不慈善的权利,尤其是不要让行善者成为群起攻之的目标——只有在这种健康的心态中,中国的慈善事业才有可能含苞怒放,根深叶茂。那种骂骂咧咧地把“慈善”强加给某类群体的想法,绝对是一种愚昧之举。

  毕竟,企业的发展自然有其自身规律,社会不可能强求一个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拼出命来搞捐赠,所谓“杀富济贫”的说法尽管有些极端,但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慈善榜并不意味着偏向有钱人。”兰增干说,像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公益捐赠比较冷漠,捐赠非常少,一些上市公司更是“一毛不拔”。

  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仍是觉得,一些企业家动辄以千万元计参加一些奢侈的娱乐,而无视社会发展是与企业壮大相互依托,宁可保持贪婪原始状也不愿尽一点社会责任。

  但如今,这个现象已出现很大改观。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的榜单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担当起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脊梁地位,一些跨国公司却精明至甚,善于以精巧的手段巧取中国消费者的信任,或者“雷声大雨点小”,花架子宣传非常多,归结到捐赠数据上,可怜巴巴让人心寒。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慈善排行榜的目的不是揭穿这些公司的虚伪面孔,而是给这些自以为是的企业上一堂企业社会责任课,进而净化慈善文化,让真善得到张扬,避免鱼目混珠,让慈善环境不再混沌。

  捐赠方品质的截然不同

  “我们不能说谁捐赠了谁就有爱心,也不能单纯地以捐赠数目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爱心,这背后还有很多机制性的东西值得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葛道顺曾评价历届慈善排行榜上榜的企业和企业家。

  从历年榜单上看,葛道顺看出了一些有关民营企业与跨国企业在捐赠方面的不同。他说,不能把国内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葛道顺认为,首先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平均所得税率是11%,国内企业的税率是它的两倍,民营企业可能还会更高。

  其次,由中国的国情决定。民营企业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负担,政府摊派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没有直接回报的,而跨国公司不需要承担这些。

  第三,由于传统和体制原因,民营企业往往做了好事不愿留名,所以很多的企业家在捐赠后不留名字,大部分不会以捐赠款项作为财务列支。

  第四,统计数据十分不准确。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慈善统计系统,加上财务制度的完整无缺,几乎每一分钱的捐赠都能反映出来。我们现在还远远做不到,如果政府摊派的那些社会事务也算是公益的话,几乎近99%的企业有过捐赠行为,内资企业的捐赠额会大大上升。

  第五,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愿意把钱或物直接捐赠给当地的公益机构,用于身边父老乡亲的公益事业,便于监督公益机构的执行,而不是捐给全国性的慈善机构。全国性的机构更容易接受国际机构和海外的捐赠,如果根据全国性机构的受赠额来统计分类,就会造成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爱心的偏见。

  扬善模式的创造性产物

  专家认为,做慈善家排行榜的一个好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趋势,让社会对那些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有一种崇尚的心态,提高社会对捐赠的认可。

  “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捐赠数额的大小来判断一个企业家公益意识的高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说。

  由于现在还是一个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社会,所以社会上还有一种仇富、抑富的心态,社会上一听说哪个企业家一年捐了多少钱,不是去敬佩人家捐的多,而是去质问人家究竟赚了多少。王名认为,这种心态是很不好的。另外现在的税收安排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奖励捐赠、奖励公益的制度。

  企业家捐赠,有的捐赠是纯粹的公益行为,但是也有的就不那么纯粹,企业家捐赠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回报,是一种变相的交易,所以说捐赠和公益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公益,但是也有一些非公益的因素在里面。

  王名认为首先要褒扬、宣传企业家的公益精神,另外也要看到现今制度安排上的一些缺陷,同时也要看到企业家的捐赠决不仅仅是纯粹的公益行为。

  王名主张应该去赞扬、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公益精神,因为他们的公益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大于跨国公司,在现在原始积累的阶段,他们的公益精神更加难能可贵。

  因此如何更事半功倍地解决中国当前的弱势群体问题、困难群众问题,慈善是重要道路之一。但是希望富人以“渔”的方式搞慈善,既减轻富人的压力,也使穷人能切实自力更生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北京独立学者孙连华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在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时,孙连华说,如果某一天某个慈善家的企业遇到困难了,他还要不要继续拿企业发展的钱搞慈善捐款?如果他们为了企业的长期生存而减少慈善捐款,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他们?以及我们怎么看待更多病人、穷人直接向这些慈善家们写信求助?如何不对慈善家们“鞭打快牛”?

  孙连华说,慈善家们应当超越“竞争赚钱——出现弱者——慈善帮助”模式,而是以社会大分工方式,每个人索要了自己的生活消费,自然会通过“权利义务”平衡关联对应出来他的劳动付出量(就业),不会被边缘化,避免他们滑得太深而急迫需要救助。而在这其中,教育、医疗也是分工运行的,而不是当前的收费运行方式,以切实化解贫困者的顾虑。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