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2008年,外资企业在华捐赠期待升温

2008年,外资企业在华捐赠期待升温
2008年01月16日 13:26 公益时报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上跨国公司投资最为密集、规模最大的地区,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200亿美元;同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138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0%,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80%。

  这些外资企业在华慈善捐赠情况如何呢?

  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不完全统计的基础数据显示,2007年下半年,捐款超过1000万元的跨国公司仅3家,而民营企业则达到22家之多。为何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呢?

2006年中国慈善排行榜之跨国公司在华捐赠排行榜部分数据

  本报记者 李小健 白晓威

  一年一度的公益慈善领域盛事——“中国慈善排行榜”将于1月16日正式启动。早就对捐赠数据进行搜集的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向本报放出预测消息称,2007年外资企业在华慈善捐赠水平仍难有大幅度提升,最多也是维持去年水平。

  “2007年下半年,捐款超过1000万元的跨国公司仅3家。”据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不完全统计的基础数据显示,相比之下,捐款超过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则达到22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并没有减速。1月11日,商务部外资司公布2008年度第一批完成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名单,在9家房地产企业中,6家新设,3家增资。来自海关统计数据,2007年1-1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138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0%,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80%。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06至2010年期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美元,其中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将占其中的30%左右。

  去年商务部于厦门投洽会发布的《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以至于中国吸收外资已连续十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200亿美元。

  随着中国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本土化”关注程度日益提升,无论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都在高呼回报社会、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时,然而,为何外资企业在华慈善捐赠水平仍未有明显的突破呢?

  热心公益“神话”

  在外资企业当中,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影响上,跨国公司都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其在理念上的先进,很早就将公益慈善事业纳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中,因此,在国内社会上曾素有“热心公益”之美誉。

  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国内的兴起,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社会上,还形成了“谁赚的钱多,谁就应该尽更大的社会责任”的公认准则。但是,来自中国慈善排行榜的数据显示,那些在中国赚取了巨额利润的跨国公司,在公益捐赠方面,却表现得非常逊色。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全球500强企业中大多数公司在华都有分支机构,但进行统计后才发现,数十万家外资和跨国企业中,年捐赠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竟然不到100家,年捐赠超过1000万元的更是屈指可数。在2006年,中国慈善排行榜统计的有捐赠记录的上榜跨国企业仅42家,共向社会捐款累计4.27亿元。

  于是,跨国公司热心公益的美誉、社会责任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或许一张榜单的数据不足为信,但是,著名调查企业盖洛普公司透露,该公司曾就有关跨国公司在华参与慈善活动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这项针对普通民众、跨国公司员工、慈善机构和政府官员的调查表明,跨国公司“慈善捐赠不容乐观”。

  不单单于此,2006年11月份“南方周末五百强企业在华投资企业排行榜”发布,令人值得关注之处——在榜单的“在华公益事业参与度”一栏中,120家企业名录里有多达69家企业的在华事业公益参与度得分为“0”。

  当时,南方周末项目总监曹辛向《公益时报》坦言,在调查中,曾发现有公司对外宣布给一家国内民间公益组织捐赠8000万元,但经过核实后,可能实际只捐赠了1000万元。对外公布的数据和捐赠不兑现的情况很客观地存在,这是项目组非常重要的一项核查工作。

  香港马会公关部一位工作人员在与本报记者谈起公益事宜,当她听到“多数跨国公司社会捐赠一毛不拔”的提法后,表示了赞同。

  上述种种印证中国慈善排行榜得出的结论:所谓“跨国公司热心公益”只是一种神话。

  “神话”被延续

  “跨国公司热心公益”只是一种神话,这个神话被延续,在2007年中国慈善排行榜上可窥出一些端倪。

  在当年慈善排行榜的企业捐赠榜单上,共有222家企业上榜,合计捐赠达20.7亿元,加上上榜慈善家的19.1亿捐款总额,2007年榜单统计善款总额累计达39.8亿元。而在这其中,跨国公司仅24家上榜,捐赠合计为2.47亿元,所占比率为6.2%。如世界零售业巨头、顶级跨国公司,2006年以351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登《财富》世界500强宝座,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当年的捐赠额度仅为170万元。

  “当然,不能否定所有的跨国企业,少数知名企业还是有一定的捐赠,但是,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公益捐赠比较冷漠,实际捐赠非常少。”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介绍,事实上,跨国公司的公益活动大都做得很“漂亮”,跟企业的营销结合紧密,实际落实到弱势群体的捐赠额却很少。捐10万元,拿出100万元费用宣传,达到1000万元的效果,这是跨国公司热心公益形象“最漂亮”的一笔。

  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据目前已掌握待核实的数据,2008年慈善排行榜出炉后,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华慈善捐赠水平仍不被看好。

  对于有关跨国公司慈善捐赠少的指责,IBM(中国)公共关系部工作人员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年度捐赠数额其实非常大,但“公司认为公益慈善捐助不是用来炫耀的,只要尽到一份力就可以了”。

  埃克森美孚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承认,他们在华并没有多少金钱捐赠,而只是做了很多公益事件,“我们只能说我们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至于我们为什么没捐赠,不便多说。”和埃克森美孚公司一样,拜尔公司在回答《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只是强调该公司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而没有提供任何捐赠数额。

  “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参与公益活动,而非注重善款投入。”一位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跨国企业所捐助的公益项目一般还带有时间周期,比如对外宣布捐资2000万元支持某一项目,有可能是用3年时间来完成,也有可能是5年、10年。如此,平均下来,每年的实际捐款则自然减少。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区总监崔民彦向本报记者表示,跨国公司参与公益活动,一般都积极倡导上至公司高层、下至公司普通职员,在节假期间或公司规定的带薪志愿日中,捐献时间、人力、技术及智慧等。

  外企捐赠背后的企业战略

  “无论是捐赠时间、智慧,还是捐赠善款,跨国公司作为成熟企业群体,都认为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联邦快递中国区一位高管向本报记者坦言。

  联邦快递一直与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合作开展“儿童安全步行”活动。从1999年发起,多年来该项目已覆盖了北美和南美洲数十万的小学生和上百所学校。2004年,“儿童安全步行”在亚洲成功推广,并于2005年在上海、北京、首尔和马尼拉、广州等城市相继开展相关活动。

  在举行儿童安全步行活动时,常常有该公司高管及工作人员的身影。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陈嘉良在“北京儿童安全步行”仪式上表示,“与NGO开展合作,加上我们自己的企业优势,才能让公益项目达到效率最大化。”

  事实上,在企业管理经验上十分丰富的跨国公司,它们已将社会捐赠纳入企业管理战略之中,对某个项目进行公益慈善投入,往往考虑得十分周详。

  “没有一家企业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他们必须选取和自己的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对此,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作出分析,如果公司只是为了“做好人”就捐出大量的金钱用于社会事业,那么他们就是在浪费股东的钱财,这样做并非长久之计。

  一位跨国企业社会责任部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跨国公司在华捐赠项目都需要一级一级地向总部报批,程序比较多,数目达到一定额度,还需要董事会开会决定。不过,一旦有捐赠,跨国公司往往也会特别关注受到他们捐赠的那些公益项目是否真正落实,是否产生了社会影响。他们甚至会派出本公司的志愿者,参与到这些公益项目中去。

  在BP中国工作长达13年之久的社会投资项目经理张磊向本报记者表示,BP中国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一直着重社会投资,即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融入当地社会。如在1997年,携手中国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该项目持续时间达10年之久,覆盖全国50余万所中小学,累计投入资金逾210万美元。“这仅仅是公司社会投资诸多项目之一。”

  欧莱雅中国也将社会捐赠视为企业战略核心之一,该公司“西部助学”计划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欧莱雅集团创建于1907年,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和《财富》500强之一。1996年底,欧莱雅进入中国。2003年,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贫困生问题,尤其是西部贫困农村子弟无法承担大学生的学费,欧莱雅中国在京宣布启动“西部助学”计划。该计划采取的是多方联合的形式,即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及活动所在高校。

  欧莱雅中国公司总裁盖保罗认为,欧莱雅希望以社会捐赠行为能实现它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鼓励其他企业,在更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做出贡献。

  然而,国内多数企业认为捐赠是不求回报的,不应该将捐赠与企业的发展和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与跨国企业所持观点恰恰相反,它们所代表的外资企业将社会捐赠看成企业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与社会积极互动、互利的一种行为。他们通常把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纳入公司捐赠的核心计划,通过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持续性运作机制而取得成功,这甚至被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期待升温

  针对外企在华慈善捐赠热情不高,此前,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郭宇飚博士认为,由于全世界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千差万别,所以同一个跨国公司在不同地域的分支部门在企业行为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也不难理解。

  他说,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客观上对慈善捐助等行为构成了制约。“企业慈善捐赠更多的是一个文化、制度积淀的结果,因此需要时间去引导和促进,欧美的企业慈善捐赠传统都是长期慢慢形成的。”

  郭宇飚的观点,意味着社会应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的时间,他们在华慈善捐赠的热情高涨并不是毫无一线希望。

  “2007年底,仍然有部分外资企业的大笔捐赠令人兴奋,尽管这些项目多带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据中国慈善排行榜工作人员介绍,如2007年11月2日,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向国际儿童组织国际计划(中国)捐赠6000万元,发起“手牵手计划”;12月4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投入超过1.5亿元探索解决中国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12月11日,微软(中国)向信息产业部捐赠11辆总价值达数千万元的“信息大篷车”。

  今年乃至未来几年,或许外资企业在华能够重拾“热心公益”美誉。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