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民营企业成国内慈善捐赠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成国内慈善捐赠中坚力量
2008年01月14日 14:13 新浪网

  编者按:由于统计与宣传等诸方面的因素,民营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有时并不为社会所真正了解。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大都是国有企业捐赠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个体行为。

  甚至,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民营企业在社会公益捐赠中的作用被明显低估了!”在黄看来,“不仅如此,很多民营企业家还走出国门,开展各项灾后国际援助,展现了国际人道主义情怀。”

  事实上,民营企业早已经成为中国公益事业中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近日,《公益时报》记者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三届三次理事会获悉,仅该会成立13年来,民营企业通过其实施的捐赠总额已超过1179亿元,并在贫困地区投资1337亿元。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仅仅是中国民营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的实施机构之一,尚且有数以万计的公益机构在接受着中国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

  当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的数据统计工作时,伴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年钟声的敲响,又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了。

  让我们翘首期待,这份凝聚了亿万国人期待的财富阶层爱心榜单——“中国慈善排行榜”在四月份发布会之际,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们任意驰骋。

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十分踊跃

  本报记者 于佳莉

  谁是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达的,更关键在于施善者的爱心和意识的觉悟。当民营企业占据慈善捐赠大壁江山时,这个问题已被中国当代的民营企业家们赋予了更为先进的意义。

  “100万的企业是我自己的,1000万的企业是公司员工的,1个亿的企业就是全社会的。”2007年11月24日,在第三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表彰大会上,浙江贝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健明了而又直爽的话语,令当日在场者为之动容。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表白,但在沈国健看来,是要牢记在心并且身体力行的一个标准信条,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财富新观念。

  贝利控股仅成立一年有余,社会捐赠就已经超过2000万元,而该集团,自然入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主办并授予的“第三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的称号。

  就在2007年年底最后两个月时间内,仅《公益时报》每周慈善捐赠统计,民营企业家大手笔捐赠,向国内慈善事业“献爱心”的行为不乏可陈。诸如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分别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各捐资3000万元人民币;天狮集团总裁李金元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3000万元;重庆博赛矿业公司捐赠6000万元。……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已超过中国企业总数量60%,是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GDP的份额超过50%,内资民营投资总量在5年间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超过5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60%。

  遵循“企业越大、社会责任越大”的基本原则,民营企业当之无愧地应该肩负起民族慈善事业的脊梁。而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此前连续四年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国内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捐赠主体已发生质的变化

  此前媒体发布的一项捐赠调查显示,国内逾63.6%的民营企业有过捐赠行为。事实上,数据远非如此。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除了官方可以统计和媒体报道的数据之外,停留在民间的捐赠依然不可小视,甚至数据可能很庞大,因为我们当前的慈善数据的确还没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

  另一方面,《公益时报》记者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获悉,13年来,民营企业通过该机构实施的捐赠总额已达1179亿元,在贫困地区投资1337亿元,并且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6244个,安置就业492万人,帮助了787万人脱贫。

  “这个数据仅是我们一家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此前,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进行的私营企业调查也显示,有63.6%的私营业主有过捐赠行为,100名优秀企业家平均捐赠3670万元。

  但这个数据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捐赠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出现了类似黄如论这样的连续几次亿元捐赠的现象。

  “随着这几年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他们回报社会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葛道顺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民营企业捐赠的数额所占利润的比例最高。

  “我一直有个观点,钱不能带到棺材里去。”沈国健坦言,“公司赚了点钱,做点好事也是应该的。”他告诉《公益时报》记者,贝利集团成立一年来,对外捐赠已达到2000万元。

  “其实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尤其是在福建那边,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企业给家乡捐款。”北京中奥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亚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他已捐资扶助贫困学子及其他贫困人群达500多人次,累计捐款500多万元。

  据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的未经核实的基础数据显示,在2007年下半年内,民营企业捐款数额达到1000万以上的超过22家,国有企业捐赠数额达到1000万以上的有7家,跨国公司仅3家。

  “我相信不止这些,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捐款的很多,但都比较低调,很少对外声张。”潘亚文代表民营企业,向《公益时报》补充说。

2006年重庆慈善捐款首次破亿元,民营企业占八成

  为何低调行善?

  尽管民营企业在公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尚未让公众感觉到,大家还一致认为国内“公益大亨”仍是国有企业或者跨国公司。

  “汇丰银行一下子捐了1亿美元,用于改善国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海外项目负责人陈珞说,“在我的印象中,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在公益方面也都是投入比较大的。”

  “我们捐出来的钱都是血汗钱,而国有企业拿国家的钱对外捐赠,即使捐赠的再多,自己也是毫发无伤的。”尽管潘亚文对此表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本身都是实力庞大,即使捐赠1个亿,对其企业本身的规模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却是大不同。

  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研究所副所长张俊峰分析认为,“感觉上,民营企业的捐赠数额不多,实际上则不然,这跟民营企业家低调,不懂和不愿意公开宣传有关。”他举例说,某些跨国公司捐赠了100万元,实际上公司会拿出1000万元去宣传这个事情。“一家企业捐赠的分量有多重,要看捐赠数额与所获得的利润比例。”他强调说。

  早在2005年,万科公司就公开宣称每年将利润的1%用于慈善公益事业;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甚至宣布将每年利润的20%-25%捐献慈善事业。记者无从去调查这些承诺捐赠公司的实际捐赠是否到位,但明显的信号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捐赠所停留在的,已经不再是慈善事业起步阶段的观念了。

  此前,在一个论坛上,一向以大笔行善著称的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和嘉实传媒集团的总裁封钢进行辩论,核心问题则是公益营销是否恰当。当此问题被多次提到论坛上时,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意识也应该发生变化了,低调行善的时代,在学术界看来,已经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从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榜企业来看,浙江一直是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浙江是2005年的首善之区,当年上榜慈善家26人。2006年退居亚军,上榜20人。2007年稳中求进,26位企业家上榜,上榜企业有9个。据统计,近5年来,浙江全省慈善组织筹募的18亿善款中,有80%是来自民营企业。

  葛道顺表示,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大量的民营企业开始在公益领域方面投入,尤其是占国内企业中98%的中小企业来说,捐赠水平高,参与面广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首届中国慈善排行榜数据显示,2004年,内资企业(民营企业)前10名捐款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l0083447万元),而外资企业前10名捐款额只有一家略多于1000万元(4001150万元)。2005年,捐赠金额排名前25名的跨国公司在华捐赠总额为16995万元,而同样排名前25的中国大陆非国有企业(不包括港、澳、台企业)60302万元。

  “但民营企业捐赠的本土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他举例说,很多民营企业局限于企业所在地进行捐赠,“有的企业连捐赠的免税发票都不要,仅仅就是为家乡做点事情。”记者了解到,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高达3.37亿元的捐赠总额,其中2.28亿元流向江苏。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造成人们误解民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慈善信息统计机制建设的不健全使得很多本土企业的慈善行为并未登记。“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本土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每年的抗灾救灾工作中,当地企业表现都十分踊跃。”

  良好慈善氛围何时到来?

  “如果捐了钱,随后找上门的人很多,但作为个人来说,不好意思去拒绝,有时候有一定的负担,如果这个时候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那到底捐还是不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家道出了捐赠的“苦衷”。

  其实,在中国像他一样,很多民营企业家遭遇过这种苦恼。此外,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捐赠具有很少的规划与策略性,捐赠的动机往往朴素、简单。贝利集团董事长沈国健出资50万元在陕西绥德县成立“特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就是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当时经过那里,看到一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却不上学,觉得很寒心,回来之后,我就联系了当地政府要进行资助。”他回忆道。

  “为家乡做点事情,是合情合理的,也不需要这个表扬那个表扬,都是发自内心的。”潘亚文如是说。也基于此,很多民营企业家并不十分愿意在此方面去宣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钟洪武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遭遇“劝募”、“索捐”是中国民企在捐赠方面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也造成了很多民营企业捐赠的低调以及热情的降低。“尤其是面对地方政府的劝募,很多企业都是不知所措。”

  与民营企业程序简单、思想朴素的捐赠相比,国有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捐赠显得极其复杂。“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数额的捐款需要通过董事会批准,公司不是一个人的。”北京空港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张兆亮副总经理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民营企业的捐款大部分属于个人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有支配权。”

  钟洪武分析说,跨国公司的捐赠一般都是有预算的,战略性更强,他们在中国的执行部门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力,需要临时申请。

  葛道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期间,来自于联想集团一家的捐款额便超过了十多家跨国公司的总和。而一个更为直接的数据是,仅2003年5月1日至5月4日的4天内,单北京市民政局就收到1.675亿元现金捐款,这些捐款的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企业。

  一位社科院专家表示,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也将遥遥领先。中国的公益事业的发展,还需靠民族企业的支撑。

  “但是,为民营企业广泛进入社会公益领域,创造更加平等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和慈善评估机制迫在眉睫。”张俊峰表示。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