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生态文明考核“指挥棒”指向哪?

生态文明考核“指挥棒”指向哪?
2013年01月06日 10:32 中国环境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报告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号角已然吹响,关键是抓落实。如何将生态文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怎样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这是各地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在笔者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将生态文明考核列入政府考核体系,更要科学设置生态指标权重。建立健全政绩考核具体办法,将生态文明政绩与官员考核直接挂钩,至关重要的一条是科学确定生态指标权重。具体而言,生态指标过低,难免会有人不在乎;生态指标过高,则有矫枉过正之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考核体系中,各项指标权重的分配很难有科学的普适性方案,只有相对合理的方案。毋庸讳言,目前的考核体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期盼各地能够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赋予生态指标一个恰当的权重,促使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既有相当的压力,又有足够动力,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出“唯GDP论英雄”的误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二,要重结果考核,更要重过程考核。虽然一些地方政绩考核包含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但存在60分万岁的现象,强调经济指标至上,生态指标及格即可。在今后生态文明考核中,必须摒弃这种现象。同时,还要需克服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潜绩等倾向。实质上,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应当贯穿全过程管理,而不是阶段性工作。必须将考核纳入全过程管理,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根据考核结果,找出薄弱环节与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使生态文明建设朝良性发展的轨道迈进。

  第三,要考核绝对值,更要考核相对值。客观上,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各不相同。倘若只比绝对值,基础好的地方就有可能仍然保持相对优势,而基础相对差的地区就会望尘莫及。即使再勤奋努力,排名仍然靠后,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生态文明考核要看到地方的进步,有的地方基础比较差,指标完成的绝对量可能不大,但是进步比较大,也要综合考虑,力争科学合理。生态文明考核在找准依据、明确目标后,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基础好的地方感到压力,使基础相对差的地方有奔头,让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在最公平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推进。

  第四,考核对象不仅应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包括公民个人。生态文明要求公众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确实要做许多工作。比如,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但居民根本不当回事,而在发达国家,垃圾不分类,会让邻居瞧不起,环卫车也不收,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良好习惯。要依靠基层政府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甚至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考核结果与公民个人诚信记录挂钩,作为个人就业、升学、荣誉评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杨维立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