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垃圾为何总是流向农村?

垃圾为何总是流向农村?
2012年12月10日 11:25 中国环境报

  前不久跟随“再推新农村建设上台阶”课题组在苏皖一些市县调研时,许多村干部和群众反映,现在城镇的大量垃圾处理是镇区垃圾推到周边农村,县城垃圾运往周围乡村,市区垃圾送到郊区农村。有的填平沟塘,有的堆山成岭,甚至随便放置,难以收拾。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高温季节臭气熏天,下雨阴天污水横流。

  据调查,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已经对人畜、水源、耕地、作物等构成直接影响,造成很大危害。而且这些堆放垃圾的场地大都没有合法用地手续,有的连一纸合同都没有,全凭当地政府一句话。对此,老百姓很有怨言,极为反感。

  目前,垃圾转移农村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大有蔓延之势。当然,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城镇场地紧张、管理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仍然不容忽视:

  一方面,地方政府善待民生的责任意识有待强化。应该说,善待民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包括关系民众生产、生活以至生命的多方面、多层面有形和无形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对民众的衣、食、住、行、医、教等有形的东西考虑得多,投入得多,见效得多;而对人文风尚、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水源清洁度等无形的东西则疏于关注,缺乏谋划。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善待民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导致一些党政领导急功近利,总以为抓这些无形的东西见效慢、难见效,短期内不能凸显政绩。同时,善待民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导致一些党政领导在如何善待民生上显得力不从心。对一些污染项目、城镇垃圾处置不当等可能对人居环境造成的危害估计不足。这也是目前在善待民生问题上普遍存在且急需补齐的两块“短板”。

  另一方面,职能部门“重城轻乡”的管理方式亟待整改。净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理应城乡并重。但一些职能部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重城轻乡”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总以为农村地方大,放些垃圾看不出来,农村人不那么讲究,脏乱差无所谓。

  于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城镇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涌向农村。把农村当作垃圾场,似乎成了城镇垃圾处理中合情合理合法的常规做法。更让人费解的是,上级政府及机关文件要求也好,实地检查也罢,基本只看城镇区内有无垃圾滞留和污染,而很少考察过问城镇垃圾放置何处?集中处理是否达标?有无造成二次污染或更严重的危害?

  垃圾转移到农村,从道德层面来讲,是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是对乡村生存环境的漠视。从政策法规方面来讲,明显有悖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这不是在努力缩小城乡差别,而是在人为拉大城乡距离。

  按理说,生产生活垃圾,应当是谁制造谁负担,谁管理谁负责,谁家孩子谁抱走,就地处置,杜绝后患。任何嫁脏于人且垃圾不作严格处理的行为,于情于理都难容。

  作者:王传元 王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