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汉中:因山而雄奇 因水而灵秀

汉中:因山而雄奇 因水而灵秀
2011年05月05日 14:48 中国环境报

  坐落在中国南北交汇点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其生态和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因为秦岭,汉中更加雄奇;因为汉江,汉中更加灵秀。

  汉江流入21世纪,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华北平原,将接通与共和国首都的血脉

  说中国的著名山脉,秦岭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这座横亘中国腹地的庞大山系,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至河南,绵延1600多公里,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中国大陆一分为二,成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气候分界线。

  不必说,秦岭在陕西独领风骚,出尽风头。自然而然,说秦岭少不了说陕西。

  在南方人的潜意识里,很容易把陕西看做北方,这是忽略了秦岭的存在,充其量只对了一半。这种误会必须更正:因为秦岭在奔车跑马的八百里秦川的昂首一吼,耸立起横断云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姊妹峰兴隆岭,在坦荡无涯的关中平原南端边缘,大手笔泼墨挥毫,划出一条叹为观止、美仑美奂的天然屏障,阻隔了西北走廊的飓风尘暴和中原大地的暑热干燥,从此,便有了关中和陕南之分,准确的称谓是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简洁的叫法是岭南和岭北。

  冬天到了,秦岭以北寒风凛冽,冰冻如铁,旷野无人,而一山之隔的岭南汉中,却风和日丽,冷而不寒。即使大雪弥漫,也随处可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画面。

  岭北天圆地方,博大沉雄,乃自古“帝王之都”,岭南青山绿水,温润柔媚,有“鱼米之乡”美称。因与四川盆地裙带相连,牵手形成地理概念上南方的起点。因此,人们把汉中盆地说成是陕西的“江南”,便是非常自然的事。在这颗璀璨明珠的映照下,陕西苍茫、豪迈、厚重如兵马俑似的脸颊上,闪烁着露珠般晶莹灵动的光亮。

  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以母亲的温情揽汉中盆地于怀抱,有效地阻隔了来自西北的滚滚铁骑,以及东南方向的猎猎军威。如果说秦岭助长了秦人在关中大地的王者地位,那么,汉中盆地则滋养了历代王朝的赫赫霸业。然而,汉中这块地方真正引起外面世界关注,还是在刘邦成就帝业之后。这位被西楚霸王项羽瞧不上眼的人,之所以得到天下,虽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与汉中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实给养密切相连。从那以后,汉中便成了历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因为是大汉天子的发祥地,喟曰“天汉”。

  然而,汉中又始终斯文地站在中心之外,究其因,还是因为秦岭的阻隔。

  一方面汉中人有一种优越感,物华天宝,鱼米之乡,只要勤劳,不愁饭吃。打起仗来,先有关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汉中人尽可以在溪水竹林间的茅舍里睡大觉。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毕竟是后方,藏在大山后面,眼睛看不远,胆子就不大,只知道安分守己地男耕女织,等着山外长安的王侯将相来盘剥。心里虽感到不平,却总是像汉江一样年年月月平缓地流淌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中多水,汉中人的性情自然与水相关。

  查阅陕西古代史,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由汉中人从汉中发起并成为气候的几乎没有。但汉中又实实在在为历代王朝的繁盛做出过不灭贡献,汉唐盛世少了汉中一份功劳怎么也说不过去,或者干脆就难以成就。让汉中人委屈和尴尬的是历代王朝对汉中的冷落,在他们眼里,汉中只是一个粮仓肉库,用时就伸手来拿,不用时就闲置在一边。

  在现代词语中,“汉中”这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前,不知何时加上了“水乡”、“水韵”的注释。这是对的,发源或流经汉中的著名江河就有汉江和嘉陵江,有名有姓的河流也有近百条,横缠竖绕的小河大溪、飞瀑流泉则无以数计。这些河溪,像一群急性子的顽童,一路欢歌奔窜,越过森林,跨过丘陵,走过平原,急急投入汉江母亲的怀抱,汉江又一个不少地将它们一网收尽,匆匆交给长江。

  如果说秦岭是陕西的地标,那么,汉江则是汉中的标志。

  汉江是长江最大、最美、也是生态保护最好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汉中宁强县米仓山。汉中因此而得名。公元前206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封为汉中王,从此结束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杂称,大汉民族由此统一称谓。汉水以其悠久的历史,使它成为汉朝、汉学、汉文化、汉民族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渊源;也使汉中无愧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

  您可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21世纪的今天,真的还有如此清澈、明净、丰盈的河流吗?

  当您明白这是一条来自秦岭,流经汉中盆地的河流时,便确信无疑了。于是,自然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呀,这就是注入长江的主要支流汉江。

  事实真的如此,科学研究证明,秦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山脉之一,或者说,秦岭是生态衰退最慢的山脉。那么,在秦岭怀抱里细脚碎步走过近千公里的汉江,自然具备这座山脉的品质。

  自古以来,长江、黄河、淮河、汉江并称“江河淮汉”而名闻天下。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规划中华民国未来的“建国方略”时,曾提出“引江济河”、“引洪济旱”的治水战略。如此先见之明,当时并没有产生石击平洪的反响。1931年,武汉被长江淹没。痛心疾首的爱国人士立即拿先生引江济河的治国方略作盾牌,向国民政府提交了引部分长江水导入渭河的治水方案,言辞激切:“像我们这样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怎能放几十亿立方米的洪水泛滥成灾,祸害人后,白白流入大海呢?”

  这个工程如果付诸实施,南涝北旱,都可缓解,可谓一箭双雕。然而,先贤们热血澎湃的呐喊,很快被乱世的喧嚣淹没。

  好在历史老人对这一重大事件忠实地做了记录,这便是被誉为世界五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产生的最早背景。所谓南水,指的就是汉江和丹江。当这个宏伟蓝图在百年后的今天变成现实时,让人顿生苍海桑田之感。

  汉江流进21世纪,肩负起这项梦幻般的神圣使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它与丹江携手北上,经过2307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华北平原,接通与共和国首都的血脉。汉江再次被推上了历史前台。为了使汉江水资源得到绝对保证,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汉江和丹江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了法律保护。很快,沿江401家污染企业被依法关闭。稍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又出台。为一座山脉立法,这在中国尚属首例。

  沿江众多企业的关闭,对汉中这个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然而,为了给首都北京送去一江清水,汉中人民毫无怨言。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流淌了千千万万个春秋的汉江,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今天,为什么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总是像初生的牛犊一样不知疲倦,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一切迹象表明,汉中在历史和生态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纸圣蔡伦在这片土地上光芒四射的发明,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

  汉江从荆棘丛生,藤蔓密布的米仓山出发,由小溪而小河,过五县,行千里,纳百川千谷,一路轻歌曼吟,至洋县龙亭镇江,也就是距离蔡伦造纸10余里的入峡口,山势收窄,落差渐大,脚步突然匆忙起来,及至黄金峡终成大气,一江碧水,波涛连天,滔滔东去,经安康,进湖北,入长江……

  黄金峡,地处洋县东部荒僻的峰峦间,是汉江最富魅力的一个段落,全长90里,两岸峭峰拔立对峙,一江波涛奔腾其间,气势激越恢宏。相传很早以前,一巨商押运一船金银珠宝去汉口,见柔柔一江平水,就放心地睡下。船工们也不在意,任船慢慢行去,至弯道处,突然见此险景,急欲拢岸,却已晚了。船毁人亡,金银珠宝葬于波涛中,于是,这90里水路便得名黄金峡。黄金峡的出口因子午河入江,形成天然大沙滩,名曰白沙渡,是汉中盆地海拔的最低点。

  曾经轰动一时、被誉为“史上最牛历史文化电视专题片”的《大秦岭》,曾把一个半章节,约6000多字的巨大空间慷慨地让给了汉中盆地。这份荣耀是非此莫属的,仅仅因为这里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智神诸葛亮的营盘和大汉江山的发祥地,就足以让世界为之侧目。

  及至现代,这里又是世界珍禽“东方宝石”朱鹮生息的家园和“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一切迹象表明,汉中在历史和生态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我们首先看到的当然是纸圣蔡伦在这片土地上光芒四射的投影。关于这段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朽历史,《大秦岭》是这样描写的——

  “位于秦岭南麓洋县境内的一座小镇,名称龙亭。龙亭镇名字的来历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龙亭侯蔡伦。早在1800多年以前,已经厌倦了宫廷内你争我夺,危机四伏的蔡伦,每有闲暇,便经常带养子和亲属,来到洋县这里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调养身心。由于这位地位显赫的宦官光顾,给这座秦岭深处的小镇带来无尽的荣耀,同时古老的造纸工艺也随之来到了洋县。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材料,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当蔡伦把这种开创人类文明史的纸张呈现给汉和帝时,皇帝龙颜大悦,下诏在全国推广。”

  如此的概括大抵是对的。更详尽、精准的事实是这样的:东汉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89~105年间,担任皇家作坊官员的蔡伦由洛阳抵长安,经子午道至“生态宝库”汉中盆地,寻找造纸原料并实验造纸方法。行至汉江边的洋县龙亭,不由收住脚步。那双慧眼凝视着这方陌生的山水,一个灵感突至而来——此地平畴大野,临江背山,植被丰茂,用水取料便捷,天赐一个造纸圣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无数次克难攻坚后,终于研制出了用构树皮和废麻料作原料的植物纤维纸。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张有专利性质的“蔡侯纸”。而此时,西方的欧洲人还在羊皮上书写文字,埃及人也在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纸莎作为书写材料。这一重大事件,在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及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中均有明确记载。

  鉴于蔡伦造纸的贡献和他本人意愿,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晚年的蔡伦在封地龙亭,组织邑民垦荒营纸,大力推广造纸术,并立龙亭县县令之子为养子,使造纸术得以更好传承。蔡伦造纸的伟大功德,在洋县出土的历代文物中多有记载,历代官吏题字勒石更是数不胜数。曾两次任洋州知州的开国侯杨从仪在《汉龙亭侯神道碑》中写道:“汉龙亭侯蔡伦食邑于此,卒遂葬也。”又说:“侯造纸厥始于此,故使洋人造纸得传。”明代万历三十一年,汉中府事杨明盛所撰碑文曰:“侯封于斯,植于斯,当时爵于斯。”

  后来的事实是,造纸术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并在公元10世纪以后,传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到19世纪初叶,造纸术已遍及世界。

  造纸术的出现,结束了骨、石、竹、帛的书写历史,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人因地荣,地因人名。蔡伦作为世界级发明家功勋卓著,洋县这个秦岭腹地的县城也因蔡伦而声名远播。

  自蔡伦用汉江水造出第一张纸,沿江造纸作坊便星罗棋布,至上世纪末达到高峰也走向终结。作为洋县支柱产业之一的造纸业的彻底消失,洋县人没有怨言,他们的眼光已随汉江流向远方。

  使汉中这个名字熠熠生辉的另一个因素,竟然是因为一种鸟。走进汉中,就是走进绿色的深海,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朵云都是一个绿色的音符

  说来有些不可思议,使汉中这个名字熠熠生辉的另一个因素,竟然是因为一种鸟的存在——

  这种鸟的名字叫朱鹮,古代被称为朱鹭。唐代诗人张籍曾有诗云:“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朱鹮的华丽高贵和卓尔不群被诗人绝世笔墨描摹得淋漓尽致。这应该是诗人游览秦岭风光时,在汉中一带发现朱鹮,灵感突至,有感而发的。

  1981年5月27日,一条题为《中国陕西洋县野外发现7只朱鹮》的消息成为全球媒体抢眼的新闻。陕西汉中的洋县发现了朱鹮。这里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

  朱鹮,何许鸟也?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洁白的羽毛,粉红色的翅膀,橙红色的头部,长而弯的嘴,颈后是漂亮的披肩羽毛,因其稀少而异常珍贵被誉为“东方宝石”。6000多年前,朱鹮还是个兴旺的家族,在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中,朱鹮谜一样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拯救这个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已成为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的共识。

  朱鹮不像麻雀或乌鸦那样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不是什么都吃的杂食性鸟类。严寒时节找不到小动物填腹,它们就很难维持生计。其次,山林被砍伐,筑巢的地方被掠夺,还有化肥、农药的影响,作为食物的昆虫、泥鳅、青蛙等遭到毒害,都会使朱鹮的生存受到威胁。

  为了给朱鹮一个家园,汉中人民多年来默默地奉献着。

  朱鹮营巢区大树一律严禁砍伐,其活动区域中的稻田一律不准施用化肥农药。在朱鹮栖息的大树周围不准打枪、放炮。停止伐树垦荒,稻田里一年四季不许将水放干等。

  营巢地的农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像爱护自己孩子一样爱护着朱鹮,他们自觉保持着原始耕作方式。他们甚至把狗拴起来,把牛铃摘下来,晾衣服也不在门前院坝里,唯恐惊吓了朱鹮。

  经过近30年的精心保护。朱鹮已经扩展到洋县以外的7个县、30多个乡镇,活动面积涉及汉中市辖区3000多平方公里,汉江两岸成为了朱鹮生息繁衍的天堂。

  如今,坐落在中国南北交汇点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文化、生态旅游已成为闪亮的名片,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人。

  这里有被誉为“生态宝库”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

  因为秦岭,汉中更加雄奇;因为汉江,汉中更加灵秀。

  “水是眼波山是眉”,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山水,已成为汉中人的习惯。走进汉中,就是走进绿色的深海,会看到一个别样的生态世界——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棵树、每一缕风、每一朵云、每一珠露,都是一个个绿色的音符,弹奏着一曲天人合一的交响乐——那是献给未来世界最珍贵的礼物!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