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汶川的废墟上矗立起绿色希望

汶川的废墟上矗立起绿色希望
2010年12月20日 14:08 中国环境报

编前语

 

  “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在地震中,那些造成重大伤亡的中小学校成为了重建工作中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四川的茂县黑虎乡,有一所羌族乡村小学校,在重建校园的过程中,它秉承了绿色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建设上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本土文化。本期我们将带您走进这所灾后重建的乡村小学。

 

  从成都驱车前往茂县,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颠簸的路况和因山体滑坡而变得光秃陡峭的山壁,都让经过这里的人们闪现出两年前的那场灾难。

 

  黑虎小学就在这绵延的大山里,古老的羌寨旁。

 

  羌寨,有着“云朵上人家”的美称,羌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巅,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今天,这所羌族乡村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响彻山谷的鞭炮声和师生们一同跳起的羌族传统舞蹈——锅庄,都在向人们表达着他们对新学校那溢于言表的激动之情。

 

  这所学校遵循绿色建筑的营造策略,尽可能地关爱环境,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黑虎小学,位于成都茂县西北28公里处的黑虎乡羌寨中,这里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个纯羌族地区,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4008米。

 

  如果说“云朵上的民族”是对羌族的美称,那么“仙境里的学校”就是初到黑虎小学的我们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了。环抱四周的群山、质朴恬静的羌寨以及古老神秘的碉楼群,黑虎小学就在这样一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并且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负责黑虎小学灾后重建项目的自然之友工作人员郭慧告诉记者,“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黑虎小学的一栋两层教学楼倒塌了,校舍以及校内教学设备、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成为危房。

 

  一所灾后重建的小学为何要在重建校园的过程中秉承绿色环保理念呢?自然之友理事梁晓燕给记者讲述了黑虎小学的诞生记。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民间组织,我们想为灾区做出我们的贡献,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得知四川灾区要重建2000所学校后,作为国内最早做环境教育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便召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及灾区相关的教育部门在北京召开了一场“灾后重建绿色学校”的多边论坛,最终形成了一本手册《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我们希望让灾区的学校知道如何建设一所绿色的学校,在重建中尽可能地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校园绿化设计、资源循环利用等。”梁晓燕说。

 

  和自然之友不谋而合,从2005年就从事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东梅恰在那时也关注到了灾后学校的重建。“当时,我已经为汶川卧龙的两所学校做了设计,将可持续的建筑理念运用在了我们的设计当中。自然之友找到我以后,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很一致,于是就按照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做了黑虎小学的设计。”东梅兴奋地说。

 

  在东梅看来,理念先行是黑虎小学诠释绿色建筑的一大特色。“重建给了灾区一个机会,能够让可持续思想来规划我们的设计,去建造一所真正环保的绿色建筑。《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只给出了可持续建筑的原则和方法,而黑虎小学则是真正用可持续思想指导设计、建设的成功实践。”她说。

 

  正是有了秉承环境友好及文化传承如此睿智超前的理念,设计师遵循绿色建筑的营造策略,尽可能地关爱环境,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才有了今天这样一所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园。

 

  黑虎小学用低碳、环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它成为了可持续建筑思想指导下的样本

 

  从规划设计,到建材选择,再到建筑方式,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这些可持续建筑的代名词,成为了黑虎小学灾后重建所要诠释的关键点。

 

  “如何降低建设成本,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怎样无害化地处理污水及废弃物,都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梁晓燕说。

 

  走在黑虎小学的校园里,绿色、环保的细节无处不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的外墙墙体内采用了水稻壳新型保温材料,利用绿色环保的保温胶粘剂与水稻壳结合,代替市面上大量使用的聚苯板,这样不仅更环保,而且这种材料更紧密地填补了石墙中的裂缝,保持了室内的温度。另外,学校大部分教学楼的门窗均采用了双层玻璃,增强了建筑的热惰性。别看教学楼的木结构墙体单薄,但里面也采用了保温板进行保温隔热。当记者问到孩子们对新校舍的感觉时,“漂亮”、“暖和”是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在教学楼和食堂的屋顶,一个个雨水泄水口整齐地排列,这是雨水回收系统,学生们可以通过摆放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池,把雨水收集起来,浇灌校园内的植物等。

 

  不同于以往乡村小学建造孤立旱厕的做法,黑虎小学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厕所,里面全部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尿液和废水都有单独的出口。尿液和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或是通过管道流入沼气池,形成沼气后为学校食堂提供能源。

 

  教学楼前的小型湿地生态处理水池是学校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废水通过管道流到这个湿地生态处理池后,经过处理达到无害化后直接排入学校边上的小河。“这个小型处理系统不仅能够真正减少污染,还能成为学校今后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一位参观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者说。

 

  在校园的西北角是两层楼的食堂,宽敞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餐桌和椅子。厨房里3口灶台不但可以用烧柴和煤炭的方式烹调,还集合了电力系统,能够使用当地廉价的水电能源。

 

  不光是这些有节能环保的设计,在黑虎小学,很多细节都让我们看到设计者是以学生为本的,这也正是设计人员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比如,每一栋建筑都有廊道相连,即使下雨,孩子们也不会淋雨;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在二楼教室门口的平台上游戏、玩耍;学校的一层采用坡道取代台阶,增加了安全系数。

 

  在教学楼一层的厕所里,洗手池的形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不同于一般方形的水池,黑虎小学厕所里的洗手池设计成了波浪形,这个贴心的小设计能够让不同身高的孩子站在弧形水池的不同位置,方便孩子们洗手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的浪费。

 

  另外,资源本土化、效率最大化等绿色建筑的理念,也都成为建设黑虎小学积极尝试的内容,比如学校内富有羌寨特色的毛石砌筑民居是由当地工匠完成的,所需的材料也都来自本地。屋顶平台、局部木板墙体等羌族民居里的元素也都在校园建设中有所体现。

 

  可以说,黑虎小学用低碳、环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它真正成为了可持续建筑思想指导下的样本。

 

  黑虎小学彰显了羌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里的孩子成为了校园真正的主人

 

  走出黑虎小学的大门,沿山路一直向上,不时有羌寨人家出现在眼前。带路的黑虎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永露指着远远的几座“羌碉”说:“那就是黑虎乡的羌寨,去看看我家的碉楼吧。”

 

  黑虎寨是羌族建筑古风最纯正的地区,现有30多座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羌寨碉楼群。这些碉楼和羌寨石砌房是羌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羌族的这些文化元素,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了黑虎小学的建设中。

 

  “让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尊严地成长”是设计师的初衷。东梅告诉记者,黑虎小学所在地——黑虎羌寨是国家级文物,如何传承地域文化,用发展的角度促进文化自信,也成了我们做黑虎小学设计中秉承的思想。“现在我们看到的学校,它的建筑材料和语言都来自周围的民居。但这些都不仅是为形式而做,为美观而建。我们让这些建筑最大限度地有用武之地,用传统的形式为现代的用途服务。”东梅说。

 

  在黑虎小学的西北角,一座30米高的碉楼给黑虎小学烙上了深深的羌族印迹。但是不同于羌族人家储粮、瞭望等作用,黑虎小学的碉楼不但美观、和谐地将教学楼和综合楼连接起来,也成为了学生们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看到学校里也有羌寨的碉楼,还这么漂亮,大家都很高兴!”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仅仅是校园硬件的环保并不能算是一所绿色学校,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从建筑到教育同步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践行绿色生活的学校,才能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学校。”梁晓燕说。

 

  正因如此,黑虎小学在建校初期就注重环境教育,一些环境教育专家也来到学校对老师们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比如,自然之友的志愿者就来到这里带领孩子们开展体验式、参与式的环境教育,让学生们发现校园中可能被忽略的绿色资源,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的居住环境,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热爱。这些教育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走出黑虎小学时,已近中午时分,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找一片树叶,和它一起在风中起舞”,在学校旁的神树林,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孔繁雪正在和5年级的同学们一同做游戏,通过这种户外体验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自然,树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如今的黑虎小学将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什么呢?不仅是眼前这些宽敞、明亮的校舍,也不仅是设计师超前的节能环保理念,黑虎小学这所在废墟上重建的学校,将用它秉持的绿色理念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样的理念会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提升环保能力。当这些孩子们走出校园的那天,他们能够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重视,去经营他们的人生,去放飞他们的梦想。到那时,这些孩子们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乃至社会的主人,那时候也许永远都有蓝天白云。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