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嘉宾讨论:使经济更加环保 你有什么建议?

嘉宾讨论:使经济更加环保 你有什么建议?
2010年09月17日 11:59 新浪公益

  stefanos Fatiou:非常感谢马晓利的介绍,你有这样一个口号,少利己,多生态,我想这个口号我们可以带走。最后,我们希望这些发言人能够跟我们进行一个小型的探讨!苏明教授;沈国舫;还有Virginie De Ruyt以及刘先生、丁先生,到前台来。

  我们要找一个移动麦克,我们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我想问一下每一位发言人这样一个问题,听起来容易,但是实际上很难。如果只有一件事情,你可以提出建议的话,如果你只能提出建议给发展中国家,给这些新兴的经济体提供建议的话,来使经济更加的环保、绿色,那么你的建议是什么呢?假设你只有一个建议,假设你前面做是发展中国家的总理,你怎么建议呢?总理会问你,我应该做什么,才能使我的经济更加的绿色,使我们的增长更加的绿色呢?首先我先邀请沈先生,你会怎么建议呢?

  沈国舫:绿色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方向,这不但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是为了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我们的人类、自然更加的和谐、统一,但是这个绿色经济包括了很多内容,尤其是对我们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还在发展,还在那儿减少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现在还处在消耗更多的能源发展阶段,这一个客观情况你必须承认。但是在这种限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去发展,这个发展刚才说了是尽量生产得更多、更好,但是要消耗地更少,那是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要发展新能源和使用新能源,这是一个共同的方向。因为我是作为搞生态系统这方面的专家,我特别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自然资源,能够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它减少排放,而通过增加我们的自然资源,来增加碳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理想!谢谢!

  stefanos Fatiou:谢谢!我们现在有请苏明教授跟我们讲一讲如何来取得绿色增长和绿色的经济?

  苏明:实际上在刚才的发言当中我对基本的观点都讲了,刚才沈教授讲的我非常赞成,下一步中国在经济发展当中要发展绿色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我现在在研究中国下一步怎么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利用财政政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财政补贴,当然税收政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税收政策有很多,像我刚才讲的能源税、环境税,我今天讲的是碳税,我主张中国还是要尽快地开征碳税,越早越好。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做一个平衡,一方面要绿色,要环保,同时还是要发展。我感觉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过程当中,技术很重要,我们通过国家的制度创新,来发展我们的技术。但是,制度、政策也非常重要,甚至和技术应该是一个同等的位置,谢谢!

  stefanos Fatiou:谢谢!刘鸿鹏彭先生你建议怎么做才能达到绿色增长?

  刘鸿鹏:沈所长谈到的碳税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在我的发言当中也谈到了怎么样通过价格和税收的改革来促使经济的发展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有一个建议,您刚才提到了税收的中性改革,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不是专业的研究税收的,但是据我了解,中国的平均税负并不是很低了已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到环境税的改革,考虑到资源税的改革,考虑到碳税,我觉得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比较的困难,就是从社会的接受来说。但是从欧洲的经验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做税制改革的时候,特别是环境资源税的改革的时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中性的改革,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在整个税负没有大的增加的前提下,怎么样能调整环境资源税或者是碳税。比如打个比方,怎么样降低所得税是一个方面,在降低所得税的同时,提高环境税和资源税,这样的话,企业真正地考虑到,我如果想减少我的税负的时候,我在环境和资源方面我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所得税,整个税负的调整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在这方面,我觉得政府要综合、宏观地考虑一下。谢谢!

  stefanos Fatiou:谢谢!Virginie De Ruyt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税务这方面的问题?你认为欧盟如果能够帮助新兴经济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税务的改革?

  Virginie De Ruyt:当然,我无法拯救世界,刚才我已经提到了,欧盟是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组织,它们都有各自的发展阶段;另外,对于碳税他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他们会给工业带来一些负担。当然,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能源的来源,发展和波兰就没法相比,所以,我们经常跟我们的成员国来探讨这个问题。我想,中国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因为我们也可以从中国这方面了解到制约的因素,如何才能达到增长。有些国家虽然很难跟中国来比照,有一些国家它的能源结构跟中国确实非常相似,我同意在你的发言当中,你提到如果要实行碳税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环境,在欧洲的确是这样,因为在有些国家在环境税和资源税走得比较超前,我们国内的市场必须跟欧盟的市场联系在一起,如果你走得太快会失去一些市场。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不要失衡,欧盟也是一样,所以很多问题都要拿到国际层面来探讨,不然没有人愿意走出第一步。我们会考虑到它会经济的负面的影响,技术层面我不是专家,我也不知道从那里可以学到更好的东西。所以,我想对发展绿色经济对经济的确有影响,在欧洲我们也探讨了很多,在其他的国家我们也有这样的交流,也愿意听取其他国家的一些倡议!谢谢!我只是想不要让任何人落后,更多的关注人的消费习惯,改变他们的习惯,不要让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要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不要顾此失彼吧。

  stefanos Fatiou:你来自于私营企业,你是唯一来自于私人领域的,因为私人企业听到税的问题总是摇头,不要再征税了,你如何认为碳税对于私人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才能带来双赢?

  马晓利:税是用来不光是征收,还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工具。我以前说过,在其他的论坛上表明过,在中国,电力是非常非常便宜的,所以人们就不在乎开着灯浪费。所以,税能够起个导向的作用,这样的话,企业不得不接受有些税收。另外一方面是教育,我们不是指可持续发展,而是可持续的文明,可持续文明是一个更广义的内涵,就是政府必须要支持、培训,比如SWICH这个项目就是要培训工人使用更好的原材料,用更好的方法,利用最好的技术。如果工人没有最好的办法使用,就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对于人来说,你应该教育人们,使他们更加的文明,特别是在使用能源、资源这方面,比如说开车开灯都要考虑这个。所以,税务、税收的确可以敦促你做到这一点。征收不是办法,还有一个就是要教育人们,做到宣传。

  stefanos Fatiou:你能不能讲两件事情,请您最后用中文来发言,谈谈亚洲是不是能够拯救世界?

  周纯峰:我愿意用中文讲话,刚才我在发言里面我有说到,我们现在的总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时候,生态的发展就是首选的经济的发展。在我刚才讲的很多项目里面,都是以供应面的方面发展,就是提供给消费者一个信息,比如绿色采购的一些信息。可是,从需求面这一块儿来讲,我是感觉到还做得不够。

  刚才stefanos Fatiou给我们发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场的是有一位总理,那我们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专家的看法。我自从在2002年到2004年的那段时间,从工业生态转到SEP这个领域的时候,我最向往的是温家宝总理说的一句话,他说“节约型消费社会的形态”,这是建立在稳固的循环经济跟小康的基础之上,我感觉到这三个战略合在一起是非常有效率的一个方法。同时,从我们的人文,就是社会发展,我们好好跟着老祖先传下来的优良美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在亚太地区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这样的一个美德,特别是在这三步的发展之下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是经济发展吗?要让我们更加的富有,更加拥有更多的资源吗?或者是让我们的老百姓大家安居乐业,大家更高兴?不丹国他们定下的目标,他们也是创下了一个先驱,也是我们对这个非常的向往。

  最后,我认为在经济发展,就是三步发展下面,经济发展这一块儿,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碳税收的负担都放在生产者这一块儿,是不是也要让消费者负担?是不是可以把碳税分成两块?不一定要对比,是不是有一部分在生产者身上?让他们在国际贸易上有更大的竞争力,不会让他们的成本加重。同时,让这些消费者了解到,如果我要买一个更高排碳的,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在整个生命的周期过程当中,他们使用排碳高的产品,我身为一个消费者我去买这样的产品,我要多付出,让他们了解到,这个贵,我要买低排碳的产品。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谢谢!

  stefanos Fatiou:谢谢各位发言人!我们不会做一个长篇大论的总结了。我想每个发言人讲的内容可以带回去,发展中国家,特别像中国要走一个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道路,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令人乐观的世界了。在结束之前,我要感谢所有的发言人,请大家鼓掌,感谢他们的贡献!还要感谢环保部和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了这次会议,邀请我来主持这个会议。有很多工作人员在幕后做了非常棒的工作,还有李雷(音)以及其他的同事组织了这次会议!还要感谢北京的联合国环保署他们几位同事的大力的帮助!还有曼谷,我们联合国计划理事会业提供了帮助!最后,感谢我们的翻译,他们做了非常好的翻译工作!我不会中文,但是我已经听懂了所有中方的发言,还有谢谢你们的款待,希望我们能够在第七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上再次相见!谢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