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张洪涛: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地质工作

张洪涛: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地质工作
2010年09月16日 15:13 新浪公益

  曾晓东:苗圩先生讲的第一个是讲淘汰的政策落后产能、落后产业;第二个讲培育新型的产业;第三个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推进的政策;第四个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第五个讲的要靠科技兴工业、靠科技兴国、靠科技来发展中国特色的工业,靠科技的支撑。我们一定要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这是很重要的。我想我们企业听到以后,企业要怎么办?第七个就讲一定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苗部长很精辟、精彩地给我们讲了今后中国特色工业发展的道路的新方向。非常谢谢!下面有请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地质工作的问题。大家欢迎!

  张洪涛:尊敬的主席曾晓东先生、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对论坛的隆重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我的题目昨天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我讲演的题目是“发挥地质的基础作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不仅与粮食安全、f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等紧密相关,甚至影响到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问题逐渐演变成为更深层次的和更复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外交问题和发展问题。我本人是从事地质工作的,我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地球发展的问题,是建立在地球这么一个大系统之下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作为学者,更要求立足地质理论知识,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事实,用事实说话,用事实决策。

  下面我主要从地质工作的角度介绍一下国土资源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一些工作。

  第一,提倡科学客观的理念。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我刚才说过了,是一个地球系统的问题,国土资源部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长期的地质记录的观察,我们认为,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过程,也有人为的因素,因此,气候变化的主因全球有一个主流的认识,那就是海洋的生成环流,它把大量的热量带到北方,生成的寒流向南走,形成了一个全球稳定的系统,由于深海回流的速率减慢,又会破坏南北热量的交换,从而产生了速度的调节机制,高纬度地区变冷而导致冰期。

  我们根据格陵兰冰心记录,一万多年前,气温最大的降幅达到了8度,之后又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迅速上升了7度,海冰曾经消融干净,海平面上升了4—6米,这些变冷又变热的现象都发生在有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之前,与当时人类的活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国的黄土区系太平洋边缘海的海陆古时候记录,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但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活动会不会加快促进全球性的气侯变暖,影响到海平面的上升呢?我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国土资源部对青藏高原五大湖的萎缩、高原冰川的后退等等现象进行了长期的监测,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数据,因此,全球气候变化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地质系统和反馈作用,更涉及到人类大规模的扰动和激发。从目前看,全球变暖的发生机理、突变的可能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严肃的态度、客观的立场和精确的数据,既了解气候变化的长趋势、又查清气候变化的短效应,不能简单化,更不能政策化。这是第一。

  第二,从地质记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古气候变化研究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揭示地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千年、万年以及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的古气候变化和模拟。目前,随着高精度、高分辨率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开展了一百年或者十年,这是有一个尺度的,全球变化的地质记录已经成为可能。最近,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小尺度气候变化的监测研究,以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青藏高原一些典型地区的湖泊沉积、黄土沉积和岩溶石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充分借助高新技术来研究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自然因素所起的作用,揭示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以及人类相应的活动,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问题。我们觉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2009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间,煤仍旧占大头,占了70.1%;石油占18.7%;天然气只占了3.85%;其它的比如我们国家比较常见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加起来7.35%。因此,从长远看,这一结构显然是很不合理的,国际上现在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平均是24%。所以,作为能源资源管理的政府部门,国土资源部除了支持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无害化之外,最近正在加紧引导和开发地热、浅层低温能、天然气水,也就是可燃冰,替代新能源。

  在开发利用方面,上个世纪60—80年代,在李时光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原地质部曾经对天津、北京、河北、西藏的一批地热田进行了勘察评价,推动了开发利用,近年来,我国地热开采利用量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我们计划以大中型地热田为重点,组织全国力量,开展整装开展,摸清地热资源的数量,以进一步开发利用。在浅层低温能方面,国土资源部经过了十多年的试点、示范,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在北京奥运会的一部分场馆,在整个北京市的一部分住宅小区已经建设了浅层低温能的设施,也就是深埋管道,把深层的热通过水的循环变成地表能够用的热水,而且这一系统还能够制冷、制冰。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省会级的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主要的地级城市的浅层低温能的调查评价,编制规划,为合理利用,特别是提供给一些企业,现在很多企业非常的积极,今后就不用再建设供暖系统了。

  因为地底下在一定深度天然就是热的,在可燃冰的调查研究方面,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启动了专项勘察,累计投入了十几亿元。2007年,就是前年在南海北部海域;2009年也就是去年在青海省的天峻县永久的冻土区成功查获了冻土区,今后我们将以盆地为重点,为工业化开发利用做好技术准备。

  第四,解决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难题。现在我们的二氧化碳都排放到空气中去了,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从空气中收集起来,进行分离,捕获,注入到地下合适的地层内,以长期储存或者固化在地层中间,这一个地质储存二氧化碳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方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中国在这一方面刚刚起步,但是,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的有关海域深部的含盐水层,还有没有商业开采价值油气田以及煤层,以及能够跟二氧化碳进行化学反应的沿江岩壁层等等,这些我们都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从2010年开始,又启动了这一个地质背景的全国性的评估工作,我们初步估算,全国有24个主要的盆地,46个含油气盆地和68个主要的煤层区,他们的深层地下空间可以储藏液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的潜力可以达到1.45万亿吨,据科学家测算,可以满足未来两百多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的需要。

  第五,高度重视地质碳汇的发展潜力,待会儿还有领导会谈到森林碳汇。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科学家指出,全球的碳储存量大概是1.5亿万吨,土壤碳库中的碳对大陆的碳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谈了。

  国土资源部在这方面已经组织完成了全国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主要的农业区0.3米以前的图上表层它平均碳的密度为4880吨/平方公里,低于美国的5030,低于欧盟的7080,如果采取针对性的人工干预措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使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增加到30%,那么,我国的土壤可以增加固碳量150亿吨。

  另外,石灰岩它是溶解,会生成石笋,在水里溶解。我国的科学家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批原始数据,今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就在今年,在上半年在广西挂牌,这意味着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这个中心现在已经开始运行,成为国际性的岩溶动力学、岩溶碳循环、岩溶碳绘研究一个国际性的平台,一批项目也陆续展开。

  总之,地质学家的责任就是采集数据、解释现象、预警预报。我本人作为专家组带队,前一阶段一直奋战在贵州的关里、云南的关山,四川的映秀、还有甘肃的舟曲这些泥石流的灾害的现场,我们所到之处看到自治灾害肆虐、惨象是触目惊心。我们一直在思考,在现在自然因素固然是有的,但是我们人类责任在哪里?我们能做什么?所以,这对于我们地质学家来说是一种大的紧迫感,一种责任感。

  我刚才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国土资源部一些新的工作,就是想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提供基础数据。国土资源部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全球性、全国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欢迎与国内外科学家进行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