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山东枣庄:清水洗亮昔日煤城

山东枣庄:清水洗亮昔日煤城
2010年05月06日 14:18 中国环境报

  作为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山东省枣庄市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化工工业体系,结构污染较为严重。由于地处南水北调沿线,强化水污染防治成为必然的选择。保障调水水质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和服务国家大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枣庄全面改善水环境、实现城市转型的良好契机。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枣庄市不是将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负担,而是当做承诺;不是作为简单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对待,而是当做推动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对全市所有河流实施了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治理,以小局保全局,以支流保干流,以辖区保流域,以清水走廊、长河碧波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全市各主要出境河流全部重现了鱼类,其中薛城大沙河、薛城小沙河、新薛河已经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创新提出“一箱油”理念

  把有限的环境容量更多地用于能耗低、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好项目、大项目

  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要求,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即把有限的环境容量作为“一箱油”。一方面,采取减少排放、等量置换等措施,尽可能节约这“一箱油”;另一方面,把有限的“一箱油”更多地用于能耗低、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好项目、大项目,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切实把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抓手。

  紧紧围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南水北调水质保障目标要求,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牺牲辖区局部、眼前经济利益的大局意识,坚持主动治污,自觉治污,超前治污,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把腾出的环境容量用于发展煤化工等接续替代产业,目前已建和在建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达249.7亿元,枣庄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化工基地之一。通过有效防治水污染,改善河流水质,做活了“水文章”,有力助推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使环境保护有效融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相互促进,共赢发展。

  探索科学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坚持“治、用、保”思路的同时,融入一个“防”字、强化一个“管”字,有效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有了“一箱油”理论的指引后,枣庄市积极探索科学的治污体系,在坚持“治、用、保”思路的同时,创造性地融入了一个“防”字、强化了一个“管”字,有效提升了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平。

  狠抓一个“治”字,排放废水全部达到地方标准。自我加压,先后3次提高废水排放标准。对230余家企业实施了污水一级处理、二级再提高处理、中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2.4万余吨、氨氮5380余吨。抓点带面,推动结构性污染治理。实施了兖矿鲁南化肥厂生产工艺和技术升级改造工程,建立了化工行业废水、废气、固废回收利用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了煤化工行业的规模扩张;实施了滕州市华闻纸业以废纸代替麦草的原料结构调整工程,结束了全市麦草造纸的历史,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增长。不断提升功能,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共建成投运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累计配套污水管网428.67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城市污水处理“七个一”的配套要求。

  对新薛河的水污染治理工作着重突出了“治”字,通过对其上游兖矿集团鲁南化肥厂、兖矿集团国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点源治理,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兖矿集团鲁南化肥厂投资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6万吨的全国化肥行业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使进入新薛河的污染物特别是氨氮总量有了大幅度减少,促进了河流水质的改善。新薛河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由2007年的32mg/L、8.89mg/L,下降到2009年的17mg/L、0.51mg/L。

  推行一个“用”字,再生水成为全市第三水资源。实施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全面推行“无一次性用水车间”,在70余家企业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有10余家企业购买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日中水回用水量达5万吨。实施流域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先后在7条主要河道上建设橡胶坝21座、溢流坝68座,年截蓄中水7000万吨以上,解决了近20万亩农田灌溉问题。薛城小沙河等河流通过层层截蓄、生物净化,由昔日的污水沟变成了今天的小清河。实施中水进城工程,台儿庄区在打造“生态古城”建设中,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引入城区,用于景观补水,植被灌溉,有效涵养了城区水源,节约了水资源。

  “用”字在整治薛城小沙河上体现的较为突出。全市投资3000余万元,对上游11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扩容,将3米宽的河床拓宽至25米,下游最宽处达80米;建设橡胶坝两座、溢流坝8座,层层拦蓄,逐级降解治理后配合截污导流工程,形成水面40万平方米,截蓄50万立方米。通过生物净化、截蓄降解,小沙河入湖水质改善非常明显,已成为全省水质改善最快最好的河流之一,在2009年的淮河水污染考核中得到了国家考核组的高度评价。

  注重一个“保”字,实施“三退三还”。在“退渔还水”中,对辖区内7座水库实施网箱养鱼清理,大大改善了库区水质,每年可为城市提供用水达8000万立方米,使流域源头得到了生态修复保护。在“退房还岸”中,对6条流经城区段的河流实施综合整治,拆迁河道两侧居民2000余户,修建橡胶坝、拦河坝12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500余公顷,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人文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退耕还湿”中,按照因地制宜和低费高效的原则,积极打造“湿地之乡”,在辖区内河流的入河口、入湖口及河道低洼处建设了7个人工湿地工程,退耕还湿面积11.3万亩,进一步削减了污染负荷,初步形成了“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景区”的格局。

  对于上游污染企业较少的薛城大沙河流域,枣庄市突出了“保”字。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橡胶坝4座、溢流坝12座,逐级拦蓄净化,实行层层降解。同时,投资2700万元,实施大沙河流域退耕还湿工程,整治河滩540亩,修复堤岸30公里,大沙河重现了昔日水流清澈、碧波荡漾,沿岸杨柳依依、芳草如茵的美景。薛城大沙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已经成为全省小流域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因地制宜,融入“防”、“管”两字。在“治、用、保”治理思路的基础上,强化一个“防”字,即严把环评审批关,确保不增加新的污染负荷。将第一类污染物的防治列为重中之重,确保不发生污染事故。全力预防极端状态下产生的污染事故,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查得清、堵得住、治得了。推动一个“管”字,将自动监控、生物监控、人工监管结合起来,在70多家重点废水企业排污口、9家污水处理厂安装自动在线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127台套,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网络;在多家污水处理厂、企业排污口建设生物指示池;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夜查、突击检查,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经过不懈努力,枣庄市打了一场漂亮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枣庄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经由仅靠工业点源治理的阶段,走向了流域、区域综合治理的阶段,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阶段,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面稳定达标的阶段,实现了所有河流皆有鱼类生长的目标。目前,全市河流中重新出现了鲤鱼、草鱼、鳊花、青鳞等7种鱼类,翠鸟、野鸭、白鹭等水鸟的身影也经常可见。全市的水鸟多了,鱼儿多了,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提高了,昔日的“煤城”正在转变为生态城。(文/山东省枣庄市环保局局长 李建勋)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