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2010年04月02日 18:35 新浪公益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镇守四川阆中,他严禁士兵、土民在冬季乱砍树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进行。有人进言:“阆中林茂,多伐无忧。”张飞斥道:“不可。砍伐无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间补植幼株,便有了为后世颂扬的“张飞林”。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我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带领下,奋起抵抗日寇的入侵。后在没有援军被迫撤退时,有部下提议砍断路树以阻止日军部队。蔡将军否决了此议,从容地说,婆娑绿树要留给上海同胞,待打败日本仔胜利凯旋时再回来乘凉,大将风范令人钦敬。

  1933年仲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大巴山南麓的通县驻守。一天,一位炊事班长正欲砍伐一株核桃树作支撑炊棚之用。当时的师政委李先念看见了,当即上前制止。这株斧下余生的核桃树得以幸存下来,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便把此树叫做“将军树“。

  1959年庐山会议前,彭德怀来到湖南湘潭一个乡视察,看到几位老乡正要砍伐一棵大树。彭德怀立即上前劝阻,并对老乡说明护树的道理。他走后,乡亲们才知道阻止他们砍树的是名震天下的彭大将军,就悉心保护好这棵大树,尊呼为“将军树”。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