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地球一小时”何以引发争议

“地球一小时”何以引发争议
2010年04月01日 10:02 新京报

  “地球一小时”真正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才仅仅两年。但今年已经引起了部分民众的质疑。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三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熄灯一小时,以倡导和宣传节能减排行动。但在今年的活动中,有专业人士从电力工业的角度,对耗电骤减骤升带来的电网瘫痪表示担心;更多的人逐渐发现,如果低碳生活只能是以牺牲现有的便捷生活,退化到一种远离科技的近原始状态,那么参与这个活动就只能是一场真正的“秀”。

  “地球一小时”引起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低碳”与“环保”的概念被混淆。

  低碳概念与环保的交集,就在于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控制地球温室效应的过程中,需要植树造林、正确处理废弃有害物质。但重在关注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的低碳科技,则不能单纯被贴上“环保”标签。环保的核心是节约,但当下的低碳宣传也或多或少走上了这样一条标榜“节约”的歧途,比如通过碳排计算器的计算结果给消费者这样的暗示:要低碳就只能返祖。

  但真正的低碳目的,是追求一种高效能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新能源能够取代火力发电,那根本不需要个人消费者再去计算自己的碳排量。换句话说,低碳更多关注的是能源的生产端,而不是消费端。在真正的低碳经济概念中,排放的高低并不是衡量的唯一指标,排放能够科学、可控,才是真正的低碳。于是,这样的概念的实现就不会涉及对个人利益的侵犯,我们的生活根本不必倒退。

  再回到我们刚刚经历的“地球一小时”。它之所以成为迄今受关注程度最大的一个低碳项目,就在于它扭曲的娱乐化。电视画面上是关闭了景观灯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本正经的话外音不加解释地将指令式的语言推给大众。有人接受这样的娱乐,有人质疑,最终结果,都是低碳概念的曲解。

  当然,组织者向世界推广低碳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觉效果已经达到了。如果能让“地球一小时”回归低碳本意,让人类能在能源科技的驱动下不至于“不自愿地”陷入原始的黑暗,这样的“低碳一小时”或许更有意义。(熊琳琅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国青年代表)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