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为了物种的延续大熊猫也需科学配对

为了物种的延续大熊猫也需科学配对
2010年01月27日 16:33 新浪公益

  为什么要科学配对?

  大熊猫配对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避免个体间的近亲繁殖,还要尽最大可能保留群体的基因多样性。

  近亲繁殖指“直系亲属之间、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的婚配”。这种婚配模式容易使原本被抑制了的有害基因发挥作用,导致后代出现畸形和疾病,所以必须要严格禁止。过去,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五起大熊猫近亲繁殖事件。大多数近亲繁殖所生的幼仔已经死亡。唯一那只生活力稍强的个体幸存了下来,目前在卧龙碧峰峡基地,名叫小小(谱系号551号),但这只熊猫还是留下了近亲繁殖的烙印——俗称“鹅掌足”的联趾症状。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最初只有六只大熊猫。但老一辈的专家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大熊猫的血统控制:经常和其它单位交换雄性个体,或者交换精液。因此杜绝了成都大熊猫的近亲繁殖,也为种群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因多样性是指“种群的基因组成多元化”。应避免少数个体“霸群”,从而产生数量虽多,但基因类型却又十分雷同的后代。过去,大熊猫盼盼(谱系号308)、哈兰(谱系号287)都是“英雄爸爸”,他们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他们过度生殖,挤占了其它雄性大熊猫基因传递的机会,使种群基因多样性降低。目前野生大熊猫面临困境,圈养种群是防止大熊猫灭绝的最后一道保险。我们绝不允许种群基因类型单一化,因为那就意味着大熊猫圈养保护的失败。

  怎样科学配对?

  从1990年起,大熊猫繁殖技术日臻成熟。新生大熊猫幼仔越来越多,但是新问题却出现了:1. 大熊猫“多个雄性和一个雌性交配”的配种方式使我们不知道幼仔的父亲到底是谁;2. 大熊猫数量增加了、代次增多了,单凭简单的记忆根本无法理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这两个问题碰在一起,给大熊猫遗传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1年,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的帮助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了“大熊猫亲子鉴定中心”,应用微卫星技术来澄清新生幼仔的亲子关系。从2005年起,我们又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开发新的微卫星标记、建立大熊猫微卫星数据库、开展种群遗传研究,对这项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现在,只要母子关系清楚、所有候选父亲的样本没有遗漏,大熊猫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可以达到100%。

  从2002年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每年都要邀请CBSG(国际自然联盟保护繁育专家组)的Jonathan Ballou和Kathy Traylor-Holzer来指导种群遗传管理。各单位事先将大熊猫的出生、死亡、转移等情况递交给大熊猫谱系管理员(中国动物园协会的谢钟老师),核实后的资料载入该年度的《国际大熊猫谱系》。然后根据谱系计算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电脑程序由CBSG提供),得到每个大熊猫在种群中的平均血缘系数,确定本年度候选个体间的交配适宜性指数(MSI)。

  对于圈养大熊猫种群来说,MSI 值分为有利(分值=1、2、3)和有害(分值 = 4、5、 6)两类。 MSI 值有利,表明该繁殖配对不会对种群遗传发生有害的影响。因此,严格的遗传管理只应选择1、2、3的配对。但是,由于动物行为、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有利分值的个体数量太少,往往难以满足大熊猫配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将MSI为4的配对用于繁殖。但MSI为5、6无论如何都应当被禁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