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论坛一: 公益金融的整体现状,发展道路

论坛一: 公益金融的整体现状,发展道路
2015年09月09日 14:03 新浪公益

  主持:吴昌华,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

  发言嘉宾:

  Naina Batra,亚洲公益创投网络CEO

  徐永光,南都基金会理事长、中慈联副会长

  徐秀玲,宜信公司高级副总裁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下面请允许我邀请论坛非常重量级的嘉宾,第一位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先生。

  第二位嘉宾,有请气候组织大中国区吴昌华女士。

  接下来有请亚洲公益创投网络CEO,来自印度的Naina Batra女士。

  我的问题也会先从中国到亚洲,到世界这么一个由小变大,由过去到未来的流程。

  第一个问题,先请每一位嘉宾用3到5分钟介绍一下,您在过去的工作经历当中,您看到的公益金融结合的一些经历,以及您对这个领域的观察。首先有请徐老师。

  徐永光:如果在十年以前说公益金融,肯定要挨骂,马上会来道德绑架,接着就是道德审判。所以这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的观念、意识,包括专业知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公益金融当然首推普惠金融,做小额贷款的机构越来越多,而且消费者一个是扶贫,一个是支持这些小企业,支持创业,在这个方面非常的健康。我觉得对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其实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做着贡献。

  这种普惠金融,今天公益+已经提出来了,还要惠及到公益组织,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也在给一些公益机构贷款,是免息的。但是基金会不能贷款,所以我们还要做变通,先是做捐赠,以后你再捐回来。

  这十几年来的发展,我觉得眼下变化最大的,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推动的公益众筹,这样就使个人可以非常便捷的参与公益。

  我在1999年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互联网公益具有选择性、透明性和便捷性的特性,这三性将会对公益有极大的推动。这是16年前的判断,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且互联网的众筹已经化解了公益资源的垄断,过去募捐是有特权的,只有公益机构可以募捐,现在草根组织通过互联网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出现了专业性的筹资机构——第三方筹资,给公益机构提供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通过各种资源的对接,帮助公益机构筹款,已经成立了中国筹款人同盟,今年的中国筹款人同盟大会几百人,明年估计会有上千人参加。

  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公益信托,2001年《信托法》里面就有了,现在已经14年了没有落地。去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慈善信托,其实就是公益信托的概念。公益信托制度有率没有落地,就是政府有关部门不愿意承担责任,怕风险,所以把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富人的捐赠通过信托的方式,不要马上进行资产的转移,但是它最终可以用于公益的目的,希望一定要突破。现在深圳正在希望能够突破。

  第三个非常大的事情,就是李克强总理去年提出公益创投,公益创投在公益金融当中我认为它的光谱很宽的,它有对公益组织的天使投资,有对个人的投资,也有对社会企业的投资,应该说它是一个光谱很宽的一个金融模式。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慈善资产的保值增值,慈善资产光基金会和慈善会这两个方面,存量资产是2000多亿,2000多亿存量资产基本上存银行。它每年都在流动,但是它总是有一个资金池在那里,存量的2000多亿,但是大部分都是存银行,不敢投资,因为投资有风险,这些机构不愿意为承担风险受到道德审判。非常需要有工具,有公信力的、安全的,而且能够根据法律规定的,安全、有效、合法的保值增值。现在金融领域和公益领域也正在讨论,特别是基金网正在和一批金融机构在研究,希望能够建立类似于美国的共同基金。美国在40年以前建立了一个卡盟手放德(音),它是40多年来管理着260多亿美元的公益资产,40多年来的年化收益率平均17%,而且他们是非营利机构。

  主持人:徐老师提到一点,公益创投是比较新兴的。我们下面请Naina Batra女士介绍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公益创投的,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Naina Batra:非常感谢!是的,非常有意思,我刚才听到徐先生介绍的整个区域的区别。我管理的其实是一个网络平台,主要关注亚洲公益,帮助公司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也在不断的看社会公益的投资趋势。我觉得很多的发言人今天早上也谈到了,对于整个亚洲来讲,现在有很多的需求要在公益方面进行投入。因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资金渠道扩展开来,我们觉得融资还有金融的渠道,对于很多的公益性企业来讲,或者非营利性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些挑战,比如说怎么来平衡对收入回报与社会价值两方面期待的平衡。其实很多的社会企业也很混乱,在金融投资方面,有的时候看起来没办法很好的去平衡投资收益和社会效益。在对社会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这些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如果普通投资周期是5年的话,他们应该期待10年能够收回这些投资。所以在亚洲整体来讲,一些比较好的社会企业,他们确实需要一定的环境来成长。比如说在新加坡、香港,或者其他的一些市场,他们都在尝试这样的一种融资方式。我们也需要一些中间机构,或者一些加速机构,能够帮助这样的社会企业,能够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平衡它的社会回报和经济效应。

  不管是投资人还是投资机构,在亚洲整体来讲,他们也在从主流的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资金,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很多都不愿意借给这些公益项目。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他们希望能够有可扩展的,又是可持续的资金获取渠道,这个是他们非常需要的。

  主持人:我们大家都在说投资社会企业,如果把社会企业当一个投资标的,大家就关心投资回报率,需要平衡社会和财务。我们也关心投资之后的退出。新加坡和亚洲其它一些地方开始做社会股权交易平台,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话题?

  Naina Batra:是的,我们确实有一些交易的平台的经验。当我们投资社会企业时,退出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关键的。我们还没有看到特别多的社会企业在退出方面有特别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他们并不是特别的成熟。在印度你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在持续的扩张,他们也在过去的两三年中试图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企业的交易平台,让这些企业的投资人可以退出。

  主持人:金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公益加金融也会有一个完整生态圈。下面我们有请吴昌华跟我们介绍一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趋势。

  吴昌华: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当我看到公益金融的时候,我努力想怎么定义这个东西。在我们这个行业中,相对比较熟悉的几个字就是影响力投资。把公益和金融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去谈我们所从事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还是有它比较独特的时代感,尤其在中国今天的状态之下去谈这个东西。所以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会议。同时我在前面嘉宾的演讲中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我从事的职业和徐老师和Naina Batra不一样,是生态产业链当中的另一个环节。如果用社会企业这个词来定义的话,气候组织不是筹来钱投向其他的项目,更多的是在开发项目。

  陆克文先生刚提到,一个人怎么会幸福,无非是他的价值观得以体现。其中之一是关心自己与你的家庭;其二是关心他人;其三是关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组织与我所从事的职业,更多的切入点在第三个层次。但是这一点与其他的两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生态环境和各类的社会发展,与我们的幸福健康密切相关。我无非是从某一个切入点着手,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我经常讲,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21世纪共同面对的挑战。

  如果看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来源,政府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资源。政府有公共财政,还有相应政策,可以翘动很大的市场投入,而最大的资本来自于市场,也就是企业、金融界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的机会。在它获得商业价值的同时,不以气候变化为代价。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