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回访故事:正在被“创新”的苗绣

回访故事:正在被“创新”的苗绣
2013年11月27日 16:17 新浪公益

  苗绣的纹样相对抽象,不受事物自然形态的限制,也极少表达现实生活场景,更多的是对天地、自然、生命和万物的认知,是苗族人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苗绣的纹样也因此经久不衰。就像“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所说的那样:“苗绣的纹样是不可创新的,否则苗绣中蕴含的苗族文化和精神就被破坏了。”

  在苗族人看来,苗绣并不是单单指绣花这一道工序,从纺线、织布到染布都是苗绣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工序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有了苗绣,因此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创新的。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佳能项目组通过多日来与苗族百姓的“亲密接触”了解到,苗绣正在因为原材料的变迁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佳能项目组最先接触的锡绣为例,它之所以被称为锡绣是因为缝制的过程中会使用金属锡片,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一种与锡质地非常类似而价格仅为锡十分之一的金属叫做锑,近些年,锑已经越来越多地取代锡成为主要原材料。苗绣的省级传承人龙女三九告诉我们,价格并不是锑取代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锡越来越难买到,同时她也认为锑的质感和观感都与锡有很大不同,不能取而代之。

  年轻的苗族人看法却大相径庭,锡绣的主要成本来自人工,所以用锑还是用锡对价格的影响确实不大,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锑,因为他们觉得锑看起来更闪光,更漂亮。

  其他支系的苗绣也面临原材料的问题,因为会纺线、织布的绣女越来越少,因此这些原本“亲密”的工序也不再“无间”,绣女们纷纷开始购买绣布和绣线。以往的绣线都是苗族人自己养蚕纺线,如今从外面买的线已很难找到100%的蚕丝线了,多少会掺有化纤,这样的线绣起来不如纯蚕丝线顺畅,而且因为化纤的着色能力不如蚕丝强,因此易掉色。绣布也有同样的问题,如今的绣布都不再使用板蓝根等天然染料上色,而使用化学染料,色泽与耐久度都大大下降。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创新是一柄双刃剑,它或许可以为非遗挣得一片生存的空间,但同时它也在消磨着非遗的光辉,如何在生存的同时保留非遗传承的文化根基,这是一个值得每个参与非遗保护的人思考的问题。短短的8天时间让佳能项目组看到了很多关于苗绣的隐忧和无奈,也许暂时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每位项目组的成员都坚信,既然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苗族文化都得以顽强的生存,那么它也一定能度过眼前的难关。未来,佳能(中国)会更加积极地将尖端的影像技术运用于推动非遗的传承。同时,佳能项目组也会将看到的这些传承现状通过影像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些问题,来帮助像苗绣这样的非遗能够一代一代地永远传承下去!

苗族苗绣非遗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