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回访故事:消失的老绣片

回访故事:消失的老绣片
2013年11月27日 16:17 新浪公益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旅游区,这里有着非常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这里的一片繁荣是否带动了苗绣的传承呢?带着这个问题,佳能项目组踏上了前往雷山县西江镇的旅程。

  西江镇紧邻玉凯高速,相比之前探访的展留村,可以说交通十分便利。离开高速后,车辆逐渐密集起来,前方的道路在施工、拓宽,苗家特有的吊脚楼在建设,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在旅游区中,佳能项目组看到了很多的苗绣商店和苗绣作坊,旅游带动了地方经济也留住了很多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苗绣生存的土壤。但是,通过采访,佳能项目组很快发现了繁荣外表下潜藏的危机。这里充斥着机织的苗绣,几乎找不到一家只卖手工绣品的商店,机绣的图案大多也是人们熟悉的汉族纹样,用“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的话说:“这些丢了‘魂儿’的苗绣已经不再是苗绣了。”

  随机采访了一些景区的游客后,佳能项目组发现,大部分人对苗绣并不了解,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绣品就是普通的纪念品,或自己留着或用来送人,是不是机绣,纹样如何根本不重要,价格便宜才是根本。所以,在西江,更多的只是生意,谈不上文化和传承。

  正在面临危机的不仅是苗绣,苗族的舞蹈、歌曲甚至是苗语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当地的村民告诉佳能项目组:“现在西江的教育局开始要求小学校必须教学生学习苗歌、苗语和苗绣,再不教就会面临整顿,苗绣的老师就是当地绣功比较出色的一些苗族妇女,现在可能只有西江有这个条件,其他村里学校都不教。”有些村民还表示,他们从小就和汉人接触,学习汉语,根本已经不会说苗语了。

  和苗歌、苗语一样,正在消失的还有老绣片,不过这种消失倒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民族自我保护意识觉醒的体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早些年,苗族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老绣片家家都有,却没有人在意,在加上生活困苦,只要有人来收就卖,而且卖的很便宜。村民告诉佳能项目组,有时候一件2年才做成的苗绣盛装才买几百块钱。这些被商人收上来的老绣片一转手就能卖出10倍的价格。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非遗的评定、媒体的宣传,很多苗族人都开始意识到老绣片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留住老的传统,让这些绣片世代传承,不应该轻易卖掉,所以纷纷藏匿起来,秘不示人。还有一些苗绣作坊,会把老绣片当作样板保留下来供绣女们学习,因此很多绣女不但会本支系的绣法,旁系的绣法也一一研习。也就是说,老绣片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作为苗族文化的薪火被留在了本族之内。

  人人都向往过上好日子,但收入的多少并不是提升幸福感的唯一“道具”,心灵的归属与平静,是物质的丰富无法取代的。佳能项目组和所有关心非遗的人们一样,在不断努力支持非遗保护的同时,也都在期待着苗族人自身保护意识的觉醒,真心希望“消失的老绣片”仅仅是一个开始。

苗族绣片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