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回访故事:苗族锡绣的净土

回访故事:苗族锡绣的净土
2013年11月27日 16:13 新浪公益

  这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龙女三九照例在午饭后来到她的苗绣工作室,但与往日不同的是,有一群老朋友正在那里等着她,已经3年未曾谋面了,龙女三九有太多的话想要倾诉。

  佳能“影像·文化印迹”项目组(以下简称佳能项目组)的成员们站在门口那块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金灿灿的牌匾下等待着龙女三九的到来,这块牌匾是剑河县政府授予她的,因为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绣的省级传承人,说得更准确一点,她所传承的是苗绣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支系——锡绣。

  回想3年前,也就是2010年5月,佳能项目组第一次来到贵州,他们利用佳能尖端的影像技术对苗族的非遗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和科学的记录。为了那次拍摄,项目组成员走访了黔东南地区的16个县市,穿行1万多公里,用五万多幅照片和300多个小时的动态视频详细记录了包括苗绣在内的苗族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由佳能(中国)整理成苗族非遗影像数据库无偿捐赠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我国非遗影像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珍贵的原始数据。

  对于佳能项目组成员来说,3年前的那些拍摄的日日夜夜至今仍历历在目,龙女三九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又不识字,普通话的口音也非常浓重,与她的初期沟通着实费了不少力气。在拍摄过程中,项目组慢慢地与龙女三九建立了深厚友情,她也逐渐变得爱说爱笑了。拍摄过后,除了制作数据库之外,佳能(中国)还剪辑了关于苗绣和龙女三九的宣传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认识了锡绣,使得不善言辞的她得到了不少意外的生意机会。对此,龙女三九一直心存感激,也一直期待着与老朋友的重逢。

  此次,双方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佳能项目组向龙女三九说明了来意。自从2009年佳能(中国)启动“影像·文化印迹”非遗保护项目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自身的尖端影像技术更好地为非遗保护服务。在过去的5年中,佳能(中国)已经对5个民族的1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了影像数据库的采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库的意义首先在于记录非遗文化本身,为其存留完整的影像数据资料,并通过影像让公众了解、关注并参与非遗保护。但是,更进一步想,佳能(中国)希望在记录和展示丰富而精细的各种非遗技艺外,也能对非遗保护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带着对非遗传承现状的未知和期待,佳能项目组又一次回到了贵州。

  显然,龙女三九对锡绣的传承充满了困惑和担忧:“我们是传承人,一定要做,一代传一代才是传承人,可是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都不有人绣了,小孩也不有人教了,等我们也老了,更麻烦。”龙女三九这番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道出了锡绣传承上最大的隐患,即教的人少了,学的人也少了。

  与苗族银饰不同,锡绣最初并不是作为商品出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锡绣是每个女子必须掌握的手艺。就像龙女三九所说的:“我们必须要绣,不绣就没有衣服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在那时候,龙女三九卖出了第一件不是为家人缝制的衣服。

  经济建设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再加上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苗族人走出大山向城市进发,在很多苗寨中,佳能项目组都看到了相同的情景——村子里几乎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展留村也是如此。

  剑河县南寨乡展留村是龙女三九曾经生长的地方,尽管结婚后她就搬到了剑河县城,但是每年仍然要回去好几次,为了播种和收割染布用的板蓝根,为了指导村寨里的徒弟,也为了看望她的父母。佳能项目组希望能够实地了解一下锡绣传承的现状,于是便和龙女三九一起踏上了去往展留村的道路。

  龙女三九回忆,在她年轻时,从展留村到老县城没有公路,只能搭船走一段然后再步行,天一亮就出发也要整整一天的时间才能到。如今县城已经迁到了新址,比老县城又远了差不多两小时的车程,尽管现在有公路,却依然不算好走。佳能项目组一早出发,只走了很短一段高速,便开始沿着苗族人的母亲河——清水江走起了弯弯曲曲的盘山路,道路不宽,刚好可以会车。路面不平,一直非常颠簸,佳能项目组中那些身材娇小的女将们一直牢牢地系着安全带,否则随时可能会被颠离座位。路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从山上滚落的碎石,如果恰好赶上它们落下就会有生命危险,车上的所有人都目睹了一辆推土机从道路中央移走一块衣柜大小的巨石的情景——显然,它刚落下不久,这使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在路上颠了两个多小时后,车子终于扛不住了,一条轮胎漏气了,只好换上备胎继续前进。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摆渡码头。佳能项目组成员扛起50多公斤的摄影摄像器材和龙女三九一起搭船到河对岸。上岸之后徒步在山上行进了40分钟,又驱车半个多小时,展留村终于出现在眼前。寨子里很静,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通向村子中央,村子里除了苗家的吊脚楼,就是一棵棵参天的大树,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洒下一片斑驳。村子里的孩子们在空地中玩耍着,大人们则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一旁埋锅造饭。在佳能项目组看来,这里简直就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然而,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经济建设的大潮让村中的年轻人躁动起来,世外桃源的宁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无论男女,去城里打工几乎已经成为年轻人必然的选择。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也包括龙女三九,仍在日复一日地织布、绣花,锡绣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停止。由于日常穿着苗装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此锡绣这种生活必需品渐渐地变得过剩,懂得其价值的外乡人开始来村中收购过剩的绣片,市场就这样逐渐形成。

  在锡绣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后,包括佳能(中国)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都在不遗余力地为锡绣的生存奔走,锡绣的市场逐步稳固下来,然而,仍有不少潜藏的危机值得关注。一方面,外界对锡绣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加上纺织品本身就不易保存,因此锡绣市场的购买力比较有限。另一方面,锡绣从织布、染布、加工锡片到上锡片的全过程都纯手工完成的,非常耗时,一块20多厘米见方的绣片就要用2~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生产力不足也是制约锡绣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就是劳动力的不足,剑河县共有7个乡,其中3个乡做锡绣,南寨乡在这3个乡中几乎占去了锡绣产量的80%,而南寨乡中各个村的情况和展留村大同小异,留守的老人眼睛已经花了,只能织布,小孩则只会最简单的绣法且绣功尚待锤炼,像龙女三九这样织布在行,绣功也出色的绣女简直是屈指可数。

  上了年纪的村民们告诉佳能项目组:“现在会绣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锡绣的衣服家里总归要有,自己不绣就买,否则逢年过节穿不上会很丢脸。”然而,就在同一个村子里,孩子们的想法却大相径庭:“不喜欢穿盛装,都是黑色的,不漂亮。”“我们班上只有两三个同学绣的好,她们有妈妈教,我妈妈去城里打工了,我也不愿意学。”“我长大了想去外面看看,如果外面的人不穿(锡绣),我也不穿。”……不难看出,孩子们已经不像以往的苗族人对民族文化那般崇敬了。

  像展留村这样未经旅游开发的苗寨几乎已是锡绣最后的净土,但还来不及庆幸,锡绣在这里的根基就已经开始动摇了。十几年后,龙女三九这一代传承人已经老眼昏花,几十年后,老一辈的绣女可能都已不在人间,到那时,谁来传承锡绣?难道未来大家只能通过影像去了解昔日精美的刺绣,这些问题深深刺痛着佳能项目组的成员,他们决定也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在展留村看到的一切,让更多的人了解锡绣,了解锡绣在传承上的危机,呼唤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怀,以期为锡绣留住这片最后的净土。

苗族非遗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