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案例分享: SEE 创绿家

案例分享: SEE 创绿家
2013年01月09日 17:18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最长效的投资”案例分享”中 SEE 基金会项目官员郭霞女士 现场发言实录。

SEE 基金会项目官员 郭霞女士SEE 基金会项目官员 郭霞女士

  郭霞:大家好,我是SEE 基金会的郭霞。我们在SEE 基金会有个小的资助一部的团队,是负责资助业务里面的污染、气候和创绿家项目团队,我的同事王小颖今天也来了。在讲创绿家之前,接着刚才黑苹果的也说两句,我觉得黑苹果这个计划非常非常棒,刚才万科的朋友的提问,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我觉得黑苹果的最大的价值,并不是说把多少青年人带到公益领域来,而是它在大学时代,在年轻的时候,为大家拉宽了一个社会视野。以前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就是几条路,要不然当公务员,要不然出国留学,要不然就钻着脑袋去四大、跨国公司企业,但是如果在校园里有另外一条路告诉大家,你未来可以去做这些事情,倒不一定现在参与的小孩子们,将来一毕业就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扩展视野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等将来大家毕业了以后,我的观点是该去哪去哪,不着急,有一定的企业或者是政府的社会经验再回来,可能有一天有缘分再来做公益的时候,才有更大的能量。我个人觉得该回来的一定会回来,这个我觉得大家不用太担心。之所以说这个,也为了引出我们创绿家项目,这个项目就是为了那些能回来的人准备的。

  SEE 基金会主要是在环境领域工作的公益基金会,我们的背景是国内的包括台湾地区的大概有将近200 个企业家共同出资成立的基金会,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创绿家计划。它是我们SEE 基金会整体的资助战略下的板块,上面大的板块是我们对意图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很现实的专题资助。接下来我们也会关注行业内的人才支持和新的环保组织的诞生和成长的板块,创绿家这个板块是在这种新的环保组织支持的板块上。

  创绿家计划全称是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我们的意图是支持新的创业期的环保公益团队,帮助他们度过创业期最艰难的时段,有一点像天使投资,但是我们是公益领域的,是不求资金回报,是希望大家能更顺利的度过创业期,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成效,我们的口号是“有行动就有支持”。具体的资助目标是做环保公益团队的增量,我们的增量除了数量上的增量,也希望有多元背景的增量。大家也比较熟悉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整体上给大家的感觉是比较单一,知识分子背景而且是比较非主流,大家可能每天在呐喊,在呼吁一些环境问题,这样的一个面貌。如果说我们这个计划本身有一个愿景的话,我想就是在十年之后,在社会里面,大家对环保公益组织的认知不再是现在这样一种形象,而是各种,比如说做技术的,做解决方案的,做文化的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好玩的、多彩的、专业的环保组织组成了民间环保事业的团队,我们期望未来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让社会对环保组织的印象发生转变,首先当然是我们自己的团队要发生转变。这些海报是我们一些企业家参与到项目里面来,作为一个坚强后盾的支持。

  创绿家计划可以为创业的环保团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一个是创业资金的支持,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我觉得更重要的除了钱以外,这些创业团队需要很多的创业期的陪伴,所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陪伴的方式,有资讯的服务,有机会的提供,我想更重要的是希望发挥SEE 基金会的一个特色,把我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企业家群体,未来也能够引入到支持这些环保创业团队的过程当中来。

  创绿家计划既然是支持环保创业的团队,那它就跟以往的项目资助在筛选或者是评价维度上会有很大的区别。以往传统的资助项目,主要是看项目的目标、成效这些指标,但创绿家对团队的考察更多的是看,一个是创业团队的构成,就是人。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它现在在起点上可能是不成熟的,但是只要这些人是有潜力的创业者,有潜力的民间环保行动者,未来他们在起点过后,慢慢地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才能够成就更有效的行动。另外目前他们在创业阶段,有没有相对清楚的创业的模式,他们到底要聚焦在什么事情上,到底用什么方法做这个事情,有没有一个对自己做事情的思考能力,这是我们考察的一些重点。因为创绿家计划是一个资助通道,我们也打破了以前项目资助或评奖的方法,我们采用了一个所谓的排队制,我们叫创绿家种子库,每一季度挑选一轮团队,因为我们的预算是有限的,还要一点一点的支持。比如说有一些团队其实是很棒的,在第一季的筛选中没有出线并不意味着被筛选掉了,而是说在未来的第二季、第三季的评选过程中,很有可能我们会支持到他。或者说有一些团队非常棒,但是它的创业计划还没有太完善,我们也会把它排着,等他的计划更加完善的时候,也随时可能得到我们的支持。

  我们还做了一个特别的群体,叫做创绿家的资助顾问。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要支持全国各地的更多的民间环保创业团队的话,单靠SEE 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邀请了很多,无论是资助的合作伙伴,还是资助基金会的资深同行,还是环保的民间组织的资深同行,还有一些企业家,包括今天来的黄昌伟先生是我们SEE 的会员,作为我们的资助顾问。我们也有很多会员的参与,其实他们更多的功能是帮我们发掘团队和支持创业团队以后的路走的更好。

  在今天这四个项目里面,创绿家项目是最年轻的,第一季的筛选还没有完成,这两天正在各地面试、 初选中,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最近的进度和第一季的情况。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看到我们的40 多位资助顾问很高频率和深度的参与,比如说有16 位资助顾问向我们推荐了团队,在初选和面试的过程当中也有14 位资助顾问参与了进来。我觉得像这样一个计划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更多的资源,合力支持创业团队,而不是我们一家做。有一些相关的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季我们收到177 个项目,其中102份是合规的申报,这102 份我们做了一些统计,不逐一念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有将近35%的团队是完全新的,连做公益环保志愿者的经验都没有,他们可能之前都不知道什么叫环保NGO,但是他们就是想做这样的事情,看到我们这个计划才发现原来有人支持这样一个事情。

  我已经面试了40 多个团队,我发现这样的团队大多数有非常专业的背景、专业的能力和社会经验、人脉资源,这也是我们觉得这个计划从一启动就被受鼓舞的一个地方。这个是到现在为止报名团队的年龄分布,主力军是80 后、70 后和60 后。这个是团队的一个状态,就是尚未组建的也有一些,活动了1-6 个月的占到个大部分。这个是他们在环境领域里头具体的工作议题和将要使用的工作手法。时间有限,我就分享这些,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话,我们创绿家有微博、专题,大家可以去上面查询,上面有很多的信息。下面,我们有请我们的2 位资助顾问和1 位申请者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有请黄昌伟先生,SEE 的会员而且是创绿家的资助顾问;李海市先生,阿里巴巴基金会的同仁;刚才跟大家有对话的陈嘉俊,是这次申请我们资助的一个团队,有请。

参与嘉宾: 陈嘉俊(拜客广州总干事) 黄昌伟(SEE 项目顾问) 李海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项目资助经理)  参与嘉宾: 陈嘉俊(拜客广州总干事) 黄昌伟(SEE 项目顾问) 李海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项目资助经理)

  主持人:先请各位简要的介绍一下自己。

  陈嘉俊:大家好,我是拜客广州的总干事以及广州蓝天行动的发起人,还是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的理事。

  黄昌伟:大家好,我叫黄昌伟,我自己的企业在广州,我也是多个公益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同时我也是SEE 的项目顾问,大家好。

  李海市:大家好,我叫李海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岗位跟郭霞一样是项目资助经理。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想问黄老师,您除了顾问还担任了资助的角色,抛开刚才PPT 里面给我们展示的,没有在里面强调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项目?

  黄昌伟:本身我就觉得环保项目在这么多公益项目里面是最庞大的,可是这些项目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育,而且在我们目前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是环境,一个是GDP 的推动,它很大程度上跟GDP 的推动是背道而驰的。在推动环保的某一个过程里面,也有可能会跟一些地方政府产生背离。但是作为SEE 来说,我们觉得是目前国内比较精英的公益的源泉,我们不做这个做什么?所以我们就挑选环保做。在环保方面我们需要激发更多人对环保意识的理念,不光是一般的企业家砸钱去做,可能砸钱了以后,钱花光了就不能后续了,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团队,一边做,一边更多的思考,从学生就开始有对环保和公益的思考,这种思想也会散播到更多的人的身上。那么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资助团队,成为环保最大的动力并能够产生最大的效应。

  主持人:我的感觉是这样,第一,大家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环保。第二,要有效的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投资于人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那我想问如果作为您的基金会,会不会做类似的事情?

  李海市:正在做。

  主持人:能简单的说两句吗?

  李海市:我先说一下创绿家的计划,今天在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总体感觉是现在的基金会越来越多,资源也越来越多,而且是环保这一块。但是我跟郭霞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到处找人、找项目来做的时候会发现,真正很好的项目很难找到,基金会的资金越来越多,但是找这些人很难。我相信阿拉善在之前的几年过程中,也慢慢感觉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当初计划做环保的团队,NGO 的增量工作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的有针对性,所以他们邀请我做顾问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支持了,即使他们不邀请我,我也会主动过来。但是很多的环保的NGO 在有些朦胧意识的时候,他们的道路非常窄,大部分是在本地或者是媒体知道还有环保NGO 职业或者志愿者活动。但是他们在资源的支持以及网络的视野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所以特别需要像阿拉善跟阿里巴巴更多的环保的基金会的资源的注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资源的支持,以及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创绿家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计划,他是针对人,帮助挖掘这些人,引导他们慢慢进入这个领域,帮助他们提升视野和能力,我觉得只有这样,今后我们的环保事业才会产生好的项目、好的人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阿里巴巴基金会也在做类似的一个项目的签约行动,我们现在在江浙两个省培育很多的草根的环保志愿者,让他们慢慢活跃起来,设计环保的议题,如果几年之后,他们逐渐成长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承接更好的项目,这样的话可以对环境的问题与改善更有效。

  主持人: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的好,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从您自己的工作和成长的经验来讲,不管是创绿家已经做到的和即将做到的,您觉得什么样的支持是最好的支持?

  陈嘉俊:首先,虽然郭霞邀请我来,而且我今天晚上还得面试创绿家,但是我绝对不会帮创绿家讲好话的。我自己的看法是为什么要支持和资助项目?像你刚才说的,为什么没有很好的项目?我觉得好的项目是需要时间磨出来,需要人去思考、探索出来。拜客广州从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年多,最近才有信心说我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有我为之奋斗的一个十年的计划,以及一系列好的品牌的项目出来。当到达了这个阶段,有些东西拿出来之后,每个人都会支持我们。但关键是前三年怎么办?我们一开始发起一个行动,理事长有3000 块钱的非定向的支持,我们用400 块钱买了一辆单车。第二年,就是2010 年,我们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也做了一些行动,用了一万多,也是非定向的,都是RBF 下面的一个非定向的支持。第三年,千禾基金会给了我们5 万块钱,GGF 给了2000 美金,这时就开始是有一些框架。前两年我们是乱花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慢慢知道应该怎么样花钱,但是还没达到把钱用好,只是学会了这笔钱来我们应该怎么花而已。到现在,我们经过了很多的碰壁,发现很多项目做得不好,有些做得可以,慢慢找到合适的定位和项目的时候,就已经突破了到处找钱的状态了,可能现在已经有一种可以平等对话的空间。而我自己的感觉是,当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给我的那些钱是给我一种信任,他不管我做什么,让我到处去“乱花他的钱”,不断地去尝试,那这个阶段我觉得很重要。

  郭霞:我跟嘉俊说两句,很抱歉,我们来晚了。但我们同时希望在创绿家将来的5 年,至少5 年的时间里面,能够支持更多的未来的“陈嘉俊”。我也想接着他“乱花钱”的话题,跟大家分享一下创绿家本身面对的一些挑战。因为SEE 基金会过往也支持过一些成长期的团队,不像IPE、山水这么成熟的,做事情都是大手笔而且做的很成功的团队,我们以往也支持过一些在探索过程中的团队的项目,也支持过像我们之前的绿色领导力培训,支持青年的环保团队的领导者的能力建设的项目。但是后来之所以好多事情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对基金会来说,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如何跟捐赠人能够说得明白。我们之前资助项目的时候,我们捐赠人会参与我们的评审,好多捐赠人就说,这个项目我听都听不明白,他说都说不明白或者明显投入产出比不够高,你为什么要支持他?培育人的项目也是,这个能看到什么成效?看不到什么成效啊?就是说不清楚做了什么贡献。所以创绿家这个平台在策划之初,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捐赠人能不能支持我们。当时我也好,小钢姐也好,都顶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在正式对外传播出去之前,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完全不知道我们的捐赠人最后能不能接受,因为我们最早只是经过理事会的审批,理事会只有9 个人而已。那更多的,我们的200 个捐赠人,到时候能不能支持我们?还是大家一看就说乱花我们的钱,这个压力很大。但是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个今天回头看还算是比较好的一个连接点,就是创业的概念。因为我们的200个企业家,多数都可能是一代的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所以我个人觉得他们可能看到创业这两个字,大家就有一种至少能理解,我们先要做起来和个人的情感在里头,因为他们都是创业者。后来放出来以后,在微博上或者企业家参与上,发现我们的企业家还是非常积极地,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来批评我们说,你们是不是乱花钱。

  黄昌伟:虽说我们都是创业家,对创业的青年有特别的一种感情在里面。前面有一个论坛说,我们学了这么多公益的事情以后,回去以后万一不能做怎么办。但我不这样想,我觉得目前青年是通过进入NGO或者做公益提升他的思想,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是进步思想。另外你们可能还不理解,提高品格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们做公益。刚才万科的说,身边的父母都没有照顾好,怎么去做公益。我是这样看的,可以做,可以包容一点,或许刚开始他进入公益的领域,未必是那么情操高尚或者那么单纯,有可能是为了虚荣或者是为了个人目的去做,但是我想只要他进入,只要他想做、想做好,就会有反思,反思过来的时候会想,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又得到那么多的荣誉,为什么不能对我身边的父母好一点。他如果一直不做,他也不会一直在家里对待父母好,这样反而让他有一个成长机会。反过来引出现在更多的大学生进入环保、公益领域以后,无论他在公益、在经济还是回到企业里面做一名高管,包括刚才所说的领导力、思维能力还有他的格局,我觉得通过做公益体现他们许多年轻人的思想,而这一帮青年对我们这个国家也是一种贡献了。

  主持人:非常谢谢。现在进入提问环节,先选三个人,然后统一回答。

  提问1:我看了一下,很多的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专注于管理层面。我是来自北京恩友的,是专门做NGO 财务的支持,我们在历年的调研报告里面都发觉NGO 的财务是非常缺乏的,NGO 的财务它有独特性,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社会上很多的财务培训也没有。那有没有一个倾向于专业上面的培训?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或者倾向?

  提问2:各位好,刚才各位提到了创业和公益,公益创业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新的词,很多人通过这一次创绿家的活动加入到了公益创业的行列当中来。我想问的是,作为企业家或者是公益机构,能够给公益创业者一些什么样实际的建议或者具体的支持?谢谢。

  提问3:我是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的理事长张立凡,也是嘉俊的同事。我先陈述一下我的观点,我很高兴阿拉善包括阿里巴巴基金会现在开始特别关注人的成长,这是我非常高兴的一个事。我另外一个身份是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广州办事处的主任,我们也在做资助。我想问一下,创绿家或者阿拉善有没有考虑可持续的去做这样一个事。因为我看到在环保的所有的创意或者机构里面,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做事情不专业,也许领导很牛,但是他的手下很差,比如说财务管理很差,或者连项目书都没有人帮他写,或者甚至一些其他的东西,除了这个人以外,没有人能够代表机构出去讲一些合适的东西去宣传这个机构,他这个苹果表面上很光鲜,但是里面都是烂的。创绿家计划,有没有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

  主持人:还剩一分钟,先请你讲,然后再请黄总回应一下他们对企业家的问题。

  郭霞:我先回答立凡的问题,立凡也是我们创绿家的资助顾问。我们在这方面的确是有考虑的,考虑的结果就是在创绿家的平台上,我们只是一个一两年的一次性的支持。其实公益领域里面有很多对初期的团队支持的机构,这是一个比较计划经济的逻辑,他缺什么,我就跟着他,给他补什么,财务管理等各种管理。但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越是这样的,抱着三年、五年、十年的团队的想法,结果就越变成了外表是个神话。因为基金会也不希望承认自己失败,里头可能就像你说的,有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的策略是这样的,创绿家定位很清楚,只是一个创业初期的支持,给一个机会,在这个机会里有一些专家的辅导,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去抱怨。SEE 自己,刚才跟大家分享的,我们也有其他板块,但是其他板块就有其他板块的门槛要求,我们设置各个阶段的门槛、要求,来“勾引”大家的成长,而不是一直是扶着大家,连拖带拽,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比较市场经济的一个逻辑思维。当然也不只是SEE 会支持,像阿里巴巴,现在各种基金会都有环境领域的支持,我们更多的是分享信息给大家,我们希望他们自己要去挣扎,去阿里巴巴申请,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自己的经验,这是我们的一个考虑。

  黄昌伟:大家可能问到过一个问题,一块是在管理这一块,包括财务,SEE 基金会在这几年不停提升,包括秘书处、办公室,所有的团队都不停地在努力。在资金治理这一块,SEE 目前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就是更早引入公民社会的制度。我们一直希望我们是一个团队在做事,包括最近刚开完的会员大会,我们所修改的章程,包括治理的章程、执行的章程、监督的章程。当时任志强就说,要在中国创建一个最好的NGO 组织的章程以外,甚至我们做的可能比政府目前的立法更进一步。我们的治理各方面都是可持续、可壮大的,也更多地引入不同的企业家,怎么把他们智慧共同的放到篮子里面来,这确实是我们要探讨,跟我们怎么持续性,所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意识到了,也努力在做。

  陈嘉俊:我回应一下,我每天都在问自己,我为什么在做正在做的事情?引用德鲁克的话就是使命优先。刚才想到一个题外话,我想问一下郭霞,如果你有了孩子之后,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来拜客广州工作吗?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相信这个机构就是一个好的机构。刚才看到在一个项目或者一些审批的项目里面,都是一些高高在上的企业家或者专家在评这个机构,有没有可能或者说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估这个机构。

  郭霞:等于就是盼着我早点有孩子,但是还是得尊重他的自由。

  主持人:非常抱歉,因为时间有限,可能好多问题只能待会在会下做交流,下面请银杏伙伴计划。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