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将机构和项目信息纳入公共信息平台

将机构和项目信息纳入公共信息平台
2009年10月19日 10:03 新浪公益

  主持人:谢谢窦先生,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当中我感觉到窦先生的发言非常成功,在现场引起了非常强烈了共鸣。接下来有请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赵华女士做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赵华:我们已经亲身体会到了要办好一个公益活动,IT技术多么重要。

  非常荣幸代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信息化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的机构或项目卓有成效的,我分享的题目是“网助创业教师项目”。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由香港光华社会企业下属公司捐资,和北京光华管理学院没有关系,曾经的项目有19个,分别在扶贫、助学等领域。后来,反思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我们把它集中在两个项目上,做了战略调整。一是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二是光华公益创业行动,主要为大家分享这个行动。我们一是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做公益培训;还有一类是服刑完毕即将面向社会的人群,希望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之后能够通过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光华创业教育体系:教师培养、教学支持服务、校友支持服务。从实习教师到助理教师、到讲师等等。在你准备创业,甚至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支持和服务,包括后续知识理念的培训,还有我们为校友提供小额信贷。无论是校友还是教师,每年都是成倍增长,在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挑战,在全国这么多地区开展项目的时候,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好我们的项目呢?

  有几种模式,一种是建立分支机构,在大的片区由分支机构管理项目;二是结合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帮助我们做这件事情。但是,作为任何一家非营利组织都有责任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达到最高的绩效。用这两种方式成本都非常高,该怎么办?我们开始做自我评估,利用自我评估的原则反思我们的项目到底碰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做?

  经过这样的评估之后,我们发现业务发展面临很多的问题,包括有大量的师资信息、校友信息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更新并不及时,我们不可能随时掌握校友数量的变化,开班情况,不可能派人天天盯着那个地区,盯着这些信息。该怎么办?德鲁克说过,信息本身不意味着沟通,它只是数据。如果它不能流通起来的话,如果它不能被人利用产生价值的话,它就不能成为信息。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和校友沟通?如何支持校友进行创新实践?如何全面支持教师和提供校友支持服务呢?这就关系到我们如何提高工作效能的问题。

  管理者有一个特殊的工具,信息。他必须懂得如何将信息流通起来,如何让别人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沟通是为了更好的做决策。我们建立了三个系统,内部有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个系统让我们实现无纸化办公,内部所有的审批流程都可以通过这个软件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系统让我们及时网上申请开班,如果教育局、司法劳教局、司法所想开课的话,可以上网申请上课信息,所有的上课人数、上课地点、师资人数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呈现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效果也做了在线调查和反馈,如果想分布到各个地区了解课程情况,我需要多少同事,多少志愿者来做这件事情呢?现在不需要了,学生可以在网上评估我们的课程,教师可以在网上评估我们的课程,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在网上评估我们的课程,就像一块及时地看板一样,我可以随时了解这个项目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建立了两个论坛:教师论坛、校友论坛。论坛的客户就是教师和校友,要怎样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我们在建立论坛的时候要考虑的事情。经过调查,老师喜欢传统的论坛方式,喜欢在那里发帖,喜欢在那里潜水,然后我们用了WEB2.0技术建立了网上社区,大家在这里可以玩得很高兴,可以通过一个关健词找到自己的圈子,找到自己的朋友。那么,一个已经建立45万资产的企业如何运作?当一个服刑人员即将回来的时候,他可以把自己在服刑期间做公益的事迹通过网络和大家分享。社区内容有读书会,还有如何辅佐上司,如何进行分析决策等等,都可以在网上分享。

  光华今年重新设计了网站,我还在想有多少人会关注它呢?结果上上个月我给同事打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你们的网站更新了,现在的页面看上去非常舒服。我在想,原来真还有不少人在关注我们的变化。如果利用色彩变化、内容变化等等来更新我们的网站,也是给人一种非常好的直观感。

  我们有一个机构网站,有两个项目,还有论坛,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几个数据和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我们有很多的项目数据不需要员工一个一个统计,网上每个信息、数据几乎可以在每个时点上掌握每个信息的统计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内部网络建设。

  下一个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将机构和项目信息纳入公共信息平台”。为什么要纳入公共信息平台?再好的信息也只是面向关注我们的人。但是,公益应该让每个人都触手可及,如何让我们的受益人来关注捐赠者的信息呢?无非就是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公共信息平台。我们加入首都慈善公益热线“96156”,如果你想查电话号码可以打这个号码,如果你想知道我捐给了谁,也可以打这个电话,变成了任何人想要接触就可以触手可及,就在我们身边的信息。把每家信息真正纳入到公共体系里面去,才能让我们的公益事业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

  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片“九寨沟”,我今年和家人去哪里旅行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当时5·12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大富翁带着20万元沿途开着一辆车,看到谁有困难就这个给100,那个给1000,直到花完。有那么多的捐赠机构,为什么要这样捐钱呢?他说,捐出去之后钱怎么花的都不知道啊。是的,但我看到的时候感到非常凄凉。如果是这样的话,NGO组织存在有什么必要呢?如果每一家NGO都可以完善自己的信息体系,都可以让自己的信息公开化,都可以让我们达成的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基础,所搭建的平台与相关利益者分享,以至达成我们对公益事业相同的共识。我相信,这是每个NGO人都需要做的努力,我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我期待着,谢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