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R031.《最后的漂流——金沙江第二个大拐弯》(4)

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8:36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下午太阳的紫外线最厉害,我能感到皮肤有些被灼伤。我们似乎行走在水火之间,船上的物品被烤得很烫,但水如冰水。人躺在船上却很舒服,热时可以把水泼在身上。

  我们继续按计划进行着每天的漂流,在稍微平缓的山地上,可以看到白色的纳西村寨或几栋白色的纳西民居,虽不多,却给这条江增添了一道文化的色彩。我们这次漂流经过的地方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据考证,今天的纳西族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他们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青海、甘肃河湟谷地的氐羌族群的一支,后来沿横断山脉向南迁徙,估计在汉末到达金沙江中上游地区定居下来。如今,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古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纳西族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上被称为“牦牛羌”、“摩沙夷”,“磨些”(读摩梭)等。在古纳西语里,“摩”指牛,“梭”为人,“摩梭”意为“牧牛的民族”。随着历史的演变,在纳西人看来,“摩梭”、“磨些”之称似有歧视之义,因此,他们自称“纳日“或”纳西“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一被称为纳西族,意为“昌盛的民族”。金沙江两岸的纳西族先民生活在汉、白、藏、彝等民族之间,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1000多年前,逐渐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字——东巴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流传至今的有两万余册,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

  有一天,在一段山坡上我们竟看到大片的仙人掌树,山上的积土和村寨都多起来,沿江的纳西村寨旁边总会是一大片黄绿色的梯田。有的村寨建在半山腰上,有的竟靠近大山的顶部!也许当初他们为躲避战乱或由于风水的原因才把家建在那里,但问题是在今天他们为什么还能生活在如此偏远的、不便利的地方?

  我们眼前的金沙江畔上的村落景象,是千百年来纳西人在这片河谷上的文化沉淀。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除了流动的江水、两岸动植物这些生命外,金沙江上的另一种生命——峡谷两岸的村落文化的生命。

  我们如同一架低空缓缓飞翔的飞机,穿行在峡谷间的水面之上。午间的阳光投射在这窄窄的江面上,我们时而在阳光里,时而是在山脉的阴影里。这一天两岸仍是壁立的悬崖,可以清晰地看到层层挤压在一起的岩石肌理。皮特说这些剧烈扭曲的岩石可能是受板块挤压而形成的,“这一地带的山脉成因相当复杂,是海底抬升、火山喷发、板块相撞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里会有很多地震。”

  正说着,突然在峡谷前方的一块巨大岩石上出现了一个悬空的瀑布,几株大树从离水面20米的岩石中长起,形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周围是绿色的青草,几道细细的瀑布从岩石和树根的缝隙当中向下流淌,大家都很兴奋,久久不愿离去。在这座岩石山体里一定有水流的通道,这里是它的一个出口。

  在同一天里,风似乎总是吹向河谷的同一个方向,如遇到顺风,我们的漂流会非常之快。这一天,我们到达了宝山石头城。这是一个建在山上巨石上的纳西族村寨,其历史竟比800年的丽江还要长500年。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古铁骑大军用羊皮筏和木筏过金沙江,通过石头城到达丽江古城,打败了当时强大的大理国,并留下了“元跨革囊”这个典故。元代初年,这里曾是当时宝山州的州府所在地。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